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
合成材料是指自然界没有,经过人类化学加工制造得到的材料如(塑料、玻璃、化肥、不锈钢);天然材料是指天然存在的可能经过简单的物理加工如(木材、石料、棉花).*我们应该在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学会判断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
2、化学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环境保护、生命过程的探索、功能材料的研制(因为只有化学反应才能生成新物质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如燃烧一定是放热的).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和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新物质
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构成物质的粒子(如分子)的种类、数目和大小都不会改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而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那大小和数目呢?),而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请参考课本自己分析一下在谁的状态改变和水的通电分解这两种变化中,构成水的水分子的变化情况.
化学变化的分类: 我们所学的化学反应只要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其中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考试时应看清题目要求,尽量先看反应是否属于这两种反应,再根据题意写出或不写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氧化反应
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
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的化学反应.
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物质和氧气的反应都属于).
*在复习时应该把全部的化学反应拿出来分析看他们属于什么类型.
4、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
氢氧化钠(NaOH)+ 酚酞 (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氢氧化钠(NaOH)+ 硫酸铜(CuSO4) (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
锌(Zn)+ 稀硫酸(H2SO4)——→氢气 + 硫酸锌(ZnSO4) (产生大量的气泡)
氢气 + 氧气 ——→ 水
木炭 + 氧气 ——→ 二氧化碳(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白光生成无色气体能使成清石灰水变浑浊)
硫+氧气 ——→ (注意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磷 + 氧气 ——→
铁 + 氧气 ——→ (注意瓶底该做些什么工作;铁丝缠成螺旋状的目的)
镁 + 氧气 ——→
铜 + 氧气 ——→ (注意反应的条件)
蜡烛 + 氧气 ——→
分析一下各个反应的类型
5、化学变化中的常见伴随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6、人类研究化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有用的物质或获取能量.
7、化学是什么?化学就是在分子原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8、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主要分哪些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交流评价.(用磁铁吸铁块者属于哪一步?)
9、实验操作:(参考我们的讲义)牢记药品的取用、托盘天平、量筒、胶头滴管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以及烧杯、锥形瓶、试管的使用).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二、三,课本P33、34 基训P19—9;溶液配制的操作步骤(4)和仪器名称(6) 基训P26—6 P30—18
* 可以参考我们发的练习试卷 二.1 和 二.4
第二章知识点
1、课本P29水的状态改变的微观原因.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现象:水的三态改变和水的通电分解课本P30、基训P19—8、P22—9
3、混合物分离的操作主要有:过滤、蒸发、蒸馏.三种方法各自的用途可参考练习试卷和课本P34、基训P46—31的内容. 课本P36和P41 的长话短说
4、水通电分解实验的结论: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氧气体积少,氢气体积多,体积比为1:2;质量比8:1.
5、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支持燃烧和支持呼吸的性质,氮气用来防腐的性质也是利用它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
6、物质的组成、构成、分类:
单质 (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纯净物(定义)化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物质
混合物(定义)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参考复习卷二.2—2)
7、有关原子的知识
原子的结构: 质子(+) 问题: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原子核(+) *结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 中子( )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电子 (—)
相对原子质量: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 12C 原子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他的比值(也就是倍数).
常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的关系(1-20号元素)
在 H He C N O Ne Na Mg Al Si P S Cl K Ca
中 除了 K Na Al Cl P H,以外都是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的直接数出质子数的两倍就行,特殊的是 H 的质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都是 1 ; Cl的质子数是 17 相对原子质量是 35.5 ; 其他的 质子数的两倍 + 1 就行.
原子和离子的关系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合价
金属元素: < 4 易失 正
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 >= 4 易得 负
稀有气体元素:= 8/2 不易得失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参考课本P45第2、3段;复习卷二.3—2、6);大家只有能熟练画出示意图的基础上才能熟练掌握里栽的带电情况,和化合价的简单判断.
8、溶液的相关问题:主要是配制溶液的实验和计算 (参考复习卷二.4)
第三章知识点:
1、空气的成分、主要成分
2、钟罩实验的注意事项(课本P61的实验)和结论:应该注意 气密性、反应后冷却在测量、可燃物的选择(不能生成气体,如木炭、必须可以在空气中点燃,如铁 就不能选).
结论和类似的应用 (基训P42—21;P45—24;P46—36)
3、空气的的污染物:NO2、SO2(来自于含硫煤的燃烧)、CO(来自于汽车尾气)和 可吸入颗粒 ;其中 NO2、SO2 能产生酸雨;CO 使人中毒;
其他的象CO2可以产生温室效应;氟利昂可以破坏臭氧层.但是不属于污染物.
4、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课本P66挑战的第二题
5、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想一想这些知识和气体的收集方法有哪些联系)
6、气体的收集方法: 排水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难溶于水并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大且与空气不反应的气体
向下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且与空气不反应的气体
7、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单质、可以支持燃烧和呼吸、化学反应中提供氧,有氧化性.
8、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却可以燃烧?
单位体积的空间里氧分子的数目越多,反应就越剧烈.也就是说氧气的浓度越大,物质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9、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发生变化的物质. 一变、两不变.*注意催化剂几个问题 在化学反应中才有催化剂;指明物质在哪个反应中作催化剂;催化剂的提取,如提取MnO2)
10、氧气的制法
物理方法:分离液态空气 利用各种成分的沸点不同(很像蒸馏哟)
化学方法:(各种方法中的反应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基训P37—4)
通电分解水(太浪费电)、加热分解 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 MnO2 或者 加热高锰酸钾 KMnO4(麻烦)、分解过氧化氢(MnO2作该反应的催化剂).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分解过氧化氢(MnO2作该反应的催化剂).基训P46—32 如何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验证氧气?为什么长颈漏斗末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为什么导气管应该稍露出橡皮塞?为什么等到气泡均匀、连续冒出再收集?排气法收集时为什么导气管时如机器瓶底部?如何验满氧气?
加热分解 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 MnO2 或者 加热高锰酸钾 KMnO4的实验时,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加热高锰酸钾 KMnO4的后为什么要塞一团棉花?试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还是先撤走导气管?为什么?
11、上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反应类型是什么?
12、最后是有关的计算
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 或 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有关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