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丹东模拟)[化学──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为了比较温室效应气体对目前全球增温现象的影响,科学家通常引用“温室效
0
0

1个回答

  • 解题思路:(1)不同元素原子之间形成极性键,根据分子空间构型判断分子极性;

    (2)A.原子总数相等,价电子总数或电子总数相等的微粒为等电子体;

    B.CCl2F2无同分异构体,说明分子为四面体结构,据此判断;

    C.目前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

    D.都属于分子晶体,H2O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沸点最高;

    (3)A.计算N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与孤对电子判断NF3分子空间构型;

    B.有机物易溶于有机溶解;

    C.存在手性碳原子分子有手性异构,连接4个不同基团或原子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

    D.同周期自左而右元素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结合N元素2p能级为半满稳定结构分析;

    (4)A.甲烷在常温下呈气态,说明甲烷沸点很低,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B.以顶点甲烷分子为研究对象,与之最近的甲烷分子位于面心,每个甲烷分子为12个面共用;

    C. CH4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D.常温下甲烷为气态、水为液态,形成可燃冰(8CH4•46H2O)晶体的条件应是低温高压;

    (5)CoCl3•5NH3•H2O水溶液加AgNO3于该化合物溶液中,有AgCl沉淀生成,说明外界离子有Cl-,过滤后再加AgNO3溶液于滤液中无变化,但加热至沸腾有AgCl沉淀生成,说明配体中含有Cl-,且其质量为第一次沉淀量的二分之一,说明外界离子有Cl-与配体Cl-之比为2:1,据此判断;

    (6)上述(5)中钴离子为Co3+,离子核外电子数为24,根据构造原理书写.

    (1)N2、O2不含极性键,为非极性分子,H2O、CO2、CH4都含有极性键,H2O为V型,分子不对称,为极性分子,CO2为直线型、CH4为正四面体型,为对称结构,属于非金属性分子,

    故答案为:C;

    (2)A.N2O与CO2原子总数相等且电子总数相等,二者为等电子体,CCl3F与CCl2F2原子总数相等且价电子总数,二者互为等电子体,故A正确;

    B.CCl2F2无同分异构体,说明分子为四面体结构,碳原子采用sp3方式杂化,故B正确;

    C.目前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不是甲烷,故C错误;

    D.9种物质都属于分子晶体,H2O分子之间存在氢键,9种物质中水沸点最高,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3)A.NF3分子中N原子价层电子对数=3+[5−1×3/2]=4、有1对孤电子对,故其为三角锥型空间构型,故A正确;

    B.C3F8属于有机物,易溶于有机溶剂,C3F8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水中大,故B正确;

    C.CHClFCF3分子中存在手性碳原子(连接H原子的碳原子),故存在手性异构,故D正确;

    D.同周期自左而右元素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N元素2p能级为半满稳定状态,能量较低,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故第一电离能O<N<F,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4)A.甲烷在常温下呈气态,说明甲烷沸点很低,晶体属于分子晶体,故A正确;

    B.以顶点甲烷分子为研究对象,与之最近的甲烷分子位于面心,每个甲烷分子为12个面共用,故晶体中1个CH4分子有12个紧邻的甲烷分子,故B正确;

    C.CH4晶体属于分子晶体,熔化时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故C错误;

    D.常温下甲烷为气态、水为液态,形成可燃冰(8CH4•46H2O)晶体的条件应是低温高压,故D正确,

    故答案为:ABD;

    (5)CoCl3•5NH3•H2O水溶液加AgNO3于该化合物溶液中,有AgCl沉淀生成,说明外界离子有Cl-,过滤后再加AgNO3溶液于滤液中无变化,但加热至沸腾有AgCl沉淀生成,说明配体中含有Cl-,且其质量为第一次沉淀量的二分之一,说明外界离子有Cl-与配体Cl-之比为2:1,选项中只有D符合,

    故答案为:D;

    (6)上述(5)中钴离子为Co3+,离子核外电子数为24,其核外电子排布为:1s22s22p63s23p63d6

    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3d6

    点评:

    本题考点: 晶胞的计算;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及应用;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配合物的成键情况;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及杂化类型判断;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考点点评: 本题为物质结构与性质综合题目,涉及分子结构与性质、等电子体、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晶体结构与性质、晶胞结构、电离能、配合物、核外电子排布等,考查知识全面、覆盖广,难度中等,有利于考查学生对该模块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