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16课《化石吟》的课件

1个回答

  •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说说化石是什么?

    ③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3)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①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②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③“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表明,化石还部分保存着生命有机物的残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④骸骨:尸骨.

    ⑤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ù不朽xiǔ躯qū壳裹guǒ藏档dàng案葱茏lóng幽yōu雅卓zhuó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理:

    ①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②说说应该怎样读,自己读读.

    ③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④师生共同探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理,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断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述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答)

    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

    (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

    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

    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B“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

    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3.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三节.

    ①指名读第三节.

    ②这一节说明了什么?找出本节中的关键词.(生物进化)

    ③“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说明了什么?“冰冷的骸骨”指的是什么?“平凡的真理”指的又是什么?

    ④小结:说明生物是不断地进化来的,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在沉睡亿年的化石身上找到了这个真理.

    (2)过渡:为什么说化石能证明生物进化这个平凡的真理?哪一节给了我们答案?

    (3)学习第四节.

    ①齐读第四节.

    ②“生之灵火、生命的信息、珍贵的密码”分别指什么?

    (化石中的有效物质)

    ③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之所以是“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4)学习第六节.

    ①齐读第六节.

    ②组图欣赏:(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网上搜索)

    ③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象时,你有何感想?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5)指名分节读第二层.

    三、质疑交流,剖析课文.

    1.诗歌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拟人、比喻、第二人称)

    2.对诗歌的学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四、课后作业,拓展想象.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逝去万载的世界重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结合自己的感想写一篇想象作文,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