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最后一段中作者所阐述的"拥有创造力的关键"

1个回答

  • 一、熟读课文,探究下边的问题.

    1.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意在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2.第一问.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第二问.因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不是伟人名人才有.(引导学生联系他们自己的体会来谈.)

    二、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此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了解课文结构上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

    第一问.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第二问.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第三问.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三、议论文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例如课文第四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引导读者去思考,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回答.请从课文中再找出几个设问句,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的表达作用,并且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用好设问句.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设问句.

    设问句是常用的句式.课文中除题干中举到的以外,还有:“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在本文中,它们的作用除了题干提到的以外,还有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至于怎样运用设问句,要根据具体的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

    四、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取这段中的某一个观点,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一步掌握课文主旨.

    这段的观点很多,学生可以随意选取一个,举例加以证明.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确立课文学习目标.一般说来,可以确立为以下两条:第一,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第二,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围绕这两条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当然,自己另外确立学习目标也是应该鼓励的.

    二、可以采用问题式导读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除课后练习外,还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1.课文开头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2.“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4.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5.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6.课文中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和课文练习中选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在学习上和生活中可以作多种引申.例如,课文的多种解读,问题的多种解法,完成一个任务的多种途径,等等.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引申得越多越好、越广越好.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