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恋,“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像.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恋,“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