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师旷“中用了三个比喻 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

  • 晋平公(1)问于师旷(2)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3)矣.”师旷曰:“何不炳烛(4)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5)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7)安敢戏其君?臣(6)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8);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9),孰与(11)昧行(12)乎?” 平公曰:“善哉(10)!”

    【注释】

    [编辑本段]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是一个盲人.

    2.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3.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4.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

    5.戏:戏弄.

    6.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7.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8.光:这里指阳光.

    9.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10.善哉:说得好啊!

    11.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2.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师旷论好学的道理: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定,年纪、性别、身份都是和成功无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