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代谢中为何不说甘油和脂肪酸先转变为葡萄糖,再由葡萄糖转变成糖元呢?

1个回答

  • 好复杂

    糖类在细胞内的代谢途径.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人和动物体内的糖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特别是小麦、大米、玉米等主食中的淀粉.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供给能量.能量是在糖氧化分解过程中逐步释放的.食物中的淀粉及其他糖类先经消化道中的酶水解成单糖,再吸收入血液输送到各种组织.人和动物的消化道中没有水解纤维素的酶,不能消化纤维素.但不少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能产生纤维素酶.反刍动物能食草,就是因为胃中有这类微生物.动物的肝和肌肉可以糖原的形式贮存葡萄糖.分解时,这两种糖原均先酶促降解成磷酸葡萄糖再与葡萄糖分解代谢汇合.肝糖原也可经磷酸葡萄糖,转变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利用.淀粉在植物细胞中也先分解为单糖再利用.葡萄糖在细胞内的分解有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磷酸戊糖循环等多种途径.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酵解成丙酮酸,再还原成乳酸或酒精及其他产物.此过程称无氧酵解或发酵,所产生的能量较少.在有氧情况下,葡萄糖经酵解生成丙酮酸,再经氧化脱羧基作用,转变成乙酰辅酶A.后者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此过程产生的能量较多,是需氧生物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丙酮酸是经复杂的丙酮酸脱氢多酶体系的催化,转变成乙酰辅酶A的,参加这一酶系的辅酶有辅酶A(含泛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等,总反应式为:

    丙酮酸 辅酶A NAD →乙酰辅酶A CO2 NADH H

    在植物和一些微生物体内,糖还可循乙醛酸循环分解.此循环是三羧酸循环的支路,因乙醛酸为其中间产物,故名.其总反应是:

    2乙酰辅酶A NAD 2H2O→琥珀酸 2辅酶A NADH H 即2分子乙酰辅酶A可通过此循环生成一分子琥珀酸,后者不但可补充三羧酸循环上的物质,还可作为合成葡萄糖的前体物质.如植物种子发芽时,乙醛酸循环很活跃,可把贮存脂肪降解所生成的脂肪酸转变成葡萄糖.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体中,普遍存在的另一条糖的分解途径是磷酸戊糖途径.开始时,6-磷酸葡萄糖经脱氢和脱羧反应生成5-磷酸戊糖和CO2,然后5-磷酸戊糖经过若干复杂的转糖基反应,又生成6-磷酸葡萄糖.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每6个6-磷酸葡萄糖分子经过一系列反应重新变成5个分子,另一个分子则分解为CO2.6(6-磷酸葡萄糖) 6O2→5(6-磷酸葡萄糖) 6CO2 5H2O Pi磷酸戊糖途径产能不多,但有独特的生物学意义.首先,核酸中的戊糖赖此途径供应.其次,脱氢反应的辅酶是NADP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反应后产生的还原型辅酶NADPH是生物体的“还原力”,可直接参加合成代谢中许多重要的还原反应,如长链脂肪酸的合成,光合作用组织中磷酸丙糖的还原,许多羟基化反应(如苯丙氨酸转变成酪氨酸),肾上腺皮质固醇的还原等.另外,循环的中间产物还可转变成多种物质.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大气中的CO2合成糖.蔗糖不仅是重要的光合作用产物,而且是糖类在植物体内转运的主要形式;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特别在甘蔗、甜菜、菠萝的汁液中最多.蔗糖在高等植物中的主要合成途径是:

    UDPG 6-磷酸果糖→UDP 磷酸蔗糖

    磷酸蔗糖→蔗糖 磷酸

    式中UDPG是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的缩写符号,其结构式是:

    它是由1-磷酸葡萄糖与尿苷三磷酸(UTP)作用生成的.淀粉合成时,主要的葡萄糖基供体是腺苷二磷酸葡萄糖(ADPG).在酶的作用下,供体将葡萄糖基转移到受体(含葡萄糖基的寡糖)上,经多次重复形成含α-1,4糖苷键的直链淀粉.然后部分α-1,4键酶促转换为α-1,6键,使直链淀粉转化为支链淀粉.人和动物肝脏及肌肉中糖原的合成过程与支链淀粉的合成相似,但以UDPG为葡萄糖基供体,催化反应的酶也不相同.其他单糖如果糖、半乳糖等先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再合成糖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甘油、乳酸和大多数氨基酸,以及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物等,可以转变为葡萄糖和糖原.非糖物质转变为糖称作糖异生作用,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在肾脏中也可进行.在糖原储备耗尽时,糖异生作用是葡萄糖的重要来源.糖异生作用中的一些步骤与酵解相同,而方向相反,正好是酵解中某些反应的逆反应.但是,有数个步骤则是由另外的酶催化的不同类型的反应.所以,糖酵解和糖异生是分别独立进行的代谢途径.这很有利于机体对代谢的调节.糖可以分解产生乙酰辅酶A,转而合成脂肪酸;糖又可转变成磷酸甘油;因而糖能转变成脂肪.体内糖原的贮备有限,如食用过多的糖类食物,多余的糖就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这就是食量过大易发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