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的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秒.所以单程时间是大于0.05秒,根据公式s=vt可计算路程.
(2)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人耳的听觉范围是有限的.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超声和次声人耳都听不到.
(4)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s=vt=340m/s×0.05s=17m.因时间必须大于0.1s,故距离必须大于17m.正确.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比较强,说明声音的响度大;错误.
C、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正确.
D、因为大象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其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类听不到大象之间的交流”声音“;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点: 回声;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音调;超声波与次声波.
考点点评: 此题考查了人耳听到回声的距离、声音的特性、人耳听频范围和次声波,是一道基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