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妙地运用身边的资源

1个回答

  • 老师们告诉我在确定教案前,首先想到的是这一课有没有现成的教案,身边有没有人上过这一课,如果有立马就拿过来,有一位老师听说临近的一所学校有一位老师刚上过同一教材的课,就千方百计托人把教案借过来,仿佛有了教案就吃了定心丸.我敢肯定,老师们对于教材钻研得很少,甚至连读都没读,就看别人的教案,看看这篇行,看看那篇也行,于是试教时今天用一套教案,发现效果不好;明天再改用另一套教案,结果效果又不好,老师感到很纳闷:为什么这么好的教案上出来的效果却不好呢?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即使是特级教师的教案也无法拿来即用,只有适合自己的教案才是最好的.对于别人的教案应该进行适当地取舍,要变成为我所用,而不是硬是拿自己去适应别人的教案.在备课时,我通常是自己先钻研,在钻研教材,钻研教参的基础上,上网找一些与教材相配套的资料:如作者的资料,本课的写作背景,文中主人公的其他资料,只有对文章的方方面面有了立体的了解,备起课来才能如鱼得水.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再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开始备课.自己的教案出来后,再上网看一些别人的教案,把自己的教案跟别人的进行比较,揣摩哪一个环节的设计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在自己的教案上进行调整、修改,这样的教案不但实用,也有利于记忆.在听老师们的试教课时,我发现老师们有一个通病:就是教案特别难记,因为教案不熟,操作起来特别不带劲,就像吃了夹生饭一样,分析其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理解,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同让你背别人的作文一样,当然容易忘记了.为了把课上好,当然要集众人的智慧,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没有错,不过必须建立在自己钻研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思考,取舍时才不至于丢失自己.如果一份教案再好,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成了舍本逐末,是很难演绎成功的.对于课件更不能拿来即用,课件是为自己的教学服务的,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情况下需要都应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不能为使用而使用,这样的课件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的今天,我们有了更多无声的老师,如何让这些“老师”给自己指点迷津,就必须学会巧妙地为我所用,而不能一味地盲从,更不能因此而丢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