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香飞上诗句----求这句话的出处及上下文

1个回答

  • 念奴娇

    【宋】姜夔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揭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

    【简析】

    这是一首歌咏荷花的词篇,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艺术想象与艺术手法,它代表了作者清刚冷隽与高雅峭拔的艺术风格.下面主要讲三个特点.

    一是以少总多.所谓"以少总多",就是说,这首词里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本篇以优美而精炼的笔触描绘出荷花的风神及其个性.词中所写的荷花,非仅一时一地,而是作者把所见过的最美的荷花与池塘打总儿概括到一起,融汇成这首词的主题和形象.作者在词前小序中说,有三个地方的荷花给他的印象最为美好:一是武陵,二是吴兴,三是杭州.作者写这首词的地点可能是?quot;吴兴(《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将本词附于吴兴之后),但词中所咏却非止吴兴一地.它把三个地方的荷花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一个新的意境:池塘中有小船,船行过程有鸳鸯相伴,船儿驶入人迹罕到的池塘深处,这里有美如仙女的荷花,使人神清气爽,醉意消失,在飒飒的雨声之中,播散出阵阵幽香,这幽香竟然凝结成迷人的诗句.直到日暮时分,诗人尚不忍离去,怕的是西风颇吹、红花凋谢.还有高柳、老鱼都在把作者深情挽留……美好的大自然对诗人无限深情,诗人对大自然也深情无限.词中很难分出哪里是人、那里是花了.词中也很难分出作者所在之处到底是武陵,还是西湖、吴兴了.

    二是词中有人.之所以出现上述意境,是因为词中有人在.这"人"不光指作者,而是指作者把荷花以及自然中的一切都人化一了.看:"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看:"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然而真正被人化了的却是荷花.看!这荷花打扮得多娇艳:"水佩风裳无数."在作者感到暑热时,她为你"翠叶吹凉",甚至还可洒下一阵"菰蒲雨",(这"雨"实际是传来耳畔的荷叶相互磨擦的响声).不管是日晒,还是雨淋,她始终为你撑起一把翠绿的雨伞:"青盖亭亭."假如你饮酒过量,微有醉意,那么她的笑脸会使你清醒?quot;玉容消酒".不仅如此,她的微笑,她的舞姿,以及随之而散发出的清冷的幽香,霎时间便转化成诗句.词中有人,正是诗意之所在.

    三是句中有味.词之感人,在于词中散发出一种诱人的"冷香"."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是词中极富创造性的词句,充分反映出作者丰富而又独特的想象力.按常情分析,"嫣然摇动"怎么就会有"冷香飞上诗句"了呢?然而在词人看来,这"香"与"诗"却果真具有一致性."香"是一种客观物质,是人们喜欢的一种气味,它直接作用于人的嗅觉,而诗却是诉之于视觉或听觉的.按常情,嗅觉与视觉是不会直接沟通的,因为我们不能用鼻子去欣赏诗词,分析诗词.但是,在文学创作中,特别是诗词写作中,由于感情的激烈活动,有时却可以产生五官中各种感觉器官的联想,视觉有时可以沟通味觉、嗅觉、触觉、听觉.从而开辟?quot;通感"的渠道,并借以形成创作活动与审美活动.欣赏音乐,可以在无形中看到画面,读诗,可以唤到某些香味,甚至以为这诗句就是由"香"组成的.红楼梦中黛玉读《西厢记》就有"余香满口"的感受.这就是视觉与味觉的通感.同样,"冷香飞上诗句",自然可以从味觉和嗅觉转化为视觉了.从"香"转为"诗句"是作者感情态度产生联想的产物,反过来,读者也会跟着作者再回味一次这种感情联想所带来的美感享受.这种美感享受正是这?quot;味"之所在.

    前面,我们谈到姜夔词喜用"冷"宇、"香"字.其实,这"冷香"二字正好代表了作者的艺术风格.表面看,作者写词,总是那么冷冷的、淡淡的,然而却自有其迷人之所在.这迷人的地方,就是词中所散发的经久不散的"冷香".用"冷香"二字概括美夔的词风,似比"清刚冷峻与高雅峭拔"更加贴切而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