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检验其它物质是否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的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沙、食盐、味精和木屑在水里的变化的异同 三、教学准备 烧杯、搅拌棒、高锰酸钾、味精、白糖、木屑、沙、观察实验记录单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熟悉食盐吗? 生:熟悉 师:当然熟悉了,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用到它.在课堂上我们会用到食盐,生活中我们也常用到它,那么在生活中我们会用食盐做什么呢? 生:炒菜 师:我们炒菜的时候,还能看到食盐吗? 生:看不见了 师:食盐到哪里去了? 生:溶解了 师:那么食盐溶解的过程你看到了吗? 生:没有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科学观察(打开高锰酸钾纸包) 1、出示并介绍高锰酸钾,观察、描述高锰酸钾.
2、①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观察高锰酸钾 ②组内观察、描述高锰酸钾 ③猜测:把黑紫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的呢?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清楚的看到食盐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带颜色的物质来进行实验,同学们看一下这种物质是什么? 生:高锰酸钾(板书:高锰酸钾) 师:同学们来看一看高锰酸钾是什么样子? 生:黑紫色、颗粒状 师:原来,高锰酸钾是有颜色的颗粒状的.
提示:我们在取高锰酸钾时不能直接用手去取,而是用小药勺,尽量避免化学物品直接与我们的皮肤接触.(提示一下高锰酸钾有腐蚀作用,溶解的时候,注意不要弄到手上.) 活动二:溶解实验 1、出示记录表,引出实验提示 强调: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高锰酸钾刚进入水中时的状态,及时记录下来 第二步,轻轻搅拌一下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做好记录.
第三步,完全搅拌后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做好记录.
2、分组实验,认真填写记录表
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 高锰酸钾刚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轻轻搅拌一下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完全搅拌后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3、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小组汇报 ①高锰酸钾在进入水中前后有什么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 ②学生完整的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师:实验做完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汇报一下? 生:举手示意 师:你们的实验结果是什么样的? 生:汇报 师:谁还愿意说一说? 生:……. 师:高锰酸钾有没有溶解在水里? 生:溶解了 (板书:溶解) 师:通过大家的汇报,我们知道了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么样溶解的.刚刚进入水中的高锰酸钾还是小颗粒,当它完全溶解之后,还能看见颗粒了吗? 生:看不见了 师:这说明高锰酸钾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颗粒了.(板书:看不见颗粒) 师:现在整杯水有什么变化? 生:变成了紫色 师:这说明高锰酸钾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后,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所以我们才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板书:分布均匀) 4、小结:高锰酸钾放入水中,经过搅拌在水中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颗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原来高锰酸钾就是这样溶解在水中的.
5、通过高锰酸钾的溶解现象,推测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活动三:分析比较 1、讲为了更加清楚地观察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状态,我们选择了沙、味精、白糖、木屑作进一步的观察实验(分发材料) 2、分组实验:注意分工,并做好记录,进行实验操作 师:我们生活周围有好多物质,它们能像高锰酸钾、食盐那样溶解到水中吗?这节课我又给大家带来四种物质,我们快看看它们是什么?(
沙、味精、白糖、木屑
)实验时,同学们要认真观察,记录员及时记录,其他同学每人选择其中一种物质进行实验挺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开始 生:(实验操作) 沙、白糖和锯末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简单记录:用√或×符号) 沙 味精 白糖 木屑 能看见颗粒吗? √ × × √ 分布均匀吗? × √ √ × 有没有出现沉淀? √ × × √ 有没有漂浮漂浮物? × × × √ 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 × √ √ × 4、反馈交流,完善记录单 5、归纳总结: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了吗?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师:同学们,实验都做好了吗?快速整理一下桌面.
生:好了.
师:这四种物质都溶解了吗?哪种物质在水中溶解了?哪种物质没有溶解? 生:沙子、木屑没有溶解,味精、白糖溶解了.
师:原来是这样,因为味精、白糖它们在完全搅拌后变成了我们用肉眼看不见颗粒,在水中分布均匀,没有沉淀,没有漂浮物,所以它们在水中溶解了.(板书:无沉淀、无漂浮) (三)总结拓展: 1、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 生:(汇报) 师:其实溶解的秘密还有很多,例如:一百毫升水可以溶解多少克食盐,怎样加快物质的溶解等等,只要同学们对科学课认真探讨,积极参与你就会发现更多的关于溶解的秘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审核:李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