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古文中的作用

1个回答

  •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1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