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按其发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种.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