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测试
1.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3)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2.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
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二、阅读理解
3.《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4.“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拟人 比喻
B.叙述拟人 比喻
C.描写对偶 拟人
D.抒情比喻 拟人
5、下列各句中说明纬度差异的一项是( )
A.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B.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年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C.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应.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
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
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答:1、(1) B (2) B (3) D (4) B 2、A、D 3、C 4.C 5、C 6、D
二、重点语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答:(1)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2)第一句话 按概括到具体的顺序解说事理.
(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5)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6)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9)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扣住了什么来举例子?
(10)“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禾”指的是什么?
(11)本段说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画出关键的词语.
(12)本段语言有什么特色?
(13)本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14)本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答:(1)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2)荣枯 去来
(3)……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4)①传语 ②暗示 ③唱歌
(5)A.× B.√ C.√ D.×(6)B
(7)①杏花开了…… 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8)A(9)扣住了第①句话.(10)指稻秧 (1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12)生动 (13)举了三个例子.(14)按时间先后顺序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选段1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 .
7.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①各种花次第开放 ( )学生不要乱花钱( )花言巧语迷惑人( )
爷爷的眼早花了( )
②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这条路,小王最熟了( )俗话说:熟能生巧( )他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
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是毒草就必须进行批判( )要学会明辨是非( )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候( )
8.本段描写的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是为了说明什么?
9.课文中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想一想,本段中有没有“大自然的语言”?试举例说明.
10.文中“年年如是”的“是”为指示代词,请说明它指代的内容.
答:1.B A C
2.销声匿迹: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时间顺序 7.①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 花费 用来迷惑人的 模糊迷乱 ②长成 知道得清楚 熟练 程度深 ③这样 是(判断词) 正确 正是 8.说明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9.有;例如燕子归来. 10.本段前面的内容.
(四)语段点将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 (2)差异 A( ) B( )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但是 B.由于 因此C.可是因而 D.但是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答案:(一)1.A (2) B (1) 2.D 3.(1)强调说明相差数少(2)表示春天短促4.C 5.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6、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五)阅读下边的语段,回答问题.
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这叫逆温层.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⑧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分别找出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叫逆温层?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出现的时间及气候条件有哪些? ____
3.第一段第⑧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段②—⑧句可分为两层,③—⑧句为第二层,为什么详写这一层?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后者”具体指代什么?
6.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_因素,后者是___________因素.(选择填空:空间、时间)
1.各段的第一句.
2.①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比低处高的气层叫逆温层.②冷空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③一般出现在秋冬之交,尤其是在早晨,天气晴朗,没有风.
3.①举例子 ②以事实来证明逆温层的存在,从而说明研究“高下的差异”这个因素时,要注意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4.这种特殊情况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太清楚.
5.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7种禾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6.空间 时间
三、整体把握:语言特点
第一、二段中,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9)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10)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词写物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11)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作者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