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凌节而施”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

  • “不凌节而施”.这句话汉代郑康成解为“不凌节,谓不教长者才者以小,救幼者钝者以大也.”孔颖达解为“不凌节,谓年才所堪,不越其节,分而教之,所谓孙顺也.”依照他们的解法,要从学生的年龄和才能出发,因材施教.《学记》说,“当其可之谓时.”这是孟子所说“时雨之化”的“时”,其意义是说,“教育工作必须及时进行,如果失之过早,它就不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需要.相反,如果失之过迟,则学生的要求可能已经消失,也不容易使他们接受.这样不合时机的教育,《学记》认为,必然是‘勤苦而难成’,达不到教学的预期的效果”.所以《学记》提出“不凌节而施”的要求.“不凌节”就是教学不要超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教小的、钝的学生太多太深的知识,超越他们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吃不了”;也不要对大的、有才能的学生,教的太浅太少,使他们“吃不饱”.《学记》要求要在“节”的限度以内,做到“教不凌节”,“学不躐等”,循序量力地进行教学.《学记》主张“幼者听而弗问”,为的是“学不躐等也”.“良冶之子”之所以“必学为裘,”“良弓之子”之所以“必学为箕”,“始驾马者”之所以要“反之,车在马前”,都是说明要在“节”的限度以内循序渐进而不“凌节”的意思.《学记》反对“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因为它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凌”了“节”.夸美纽斯曾说过:教材讲解要注意一贯性和连续性.并提出“使先学的东西为后学的东西开辟道路.”梁启超讲得更通俗:“求学譬如登楼,不经初级而欲飞升绝顶,未有不中途挫跌者.”(《教育政策私议》)孔于亦有“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的评论.(《先进》)中外学者这些话都说明,教与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要想“挟泰山以超北海”是做不到的.(《孟子·梁惠王上》)现在,有的学校搞突击、搞竞赛,搞题海战术,片面追求升学率,都是违反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不会取得什么效果的.即使偶而见效,也决不会持之久远,不少学生通过突击升入大学后,功课跟不上,就是例证.殊不知“多则惑”,“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