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写预习课文的内容整合,内容整合是什么

1个回答

  • 1.导读.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2.课例.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

    每组有三至四篇课文,这几篇课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

    “精读课文”前有“预习”提示.本册的预习要求在四年级的基础上略有提高.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等.课文后有“思考·练习”.一般每课安排三至四题,有些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用“△”标明,供学生选做.增设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和课内外结合.

    略读课文前有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一两个思考题,侧重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思路或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文章扩展开去.

    3.读写例话.在第二、六组的课文后安排了“读写例话”,分别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两则例话,体现了本册读写训练的重点.安排训练项目的两组,要围绕训练项目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没有安排重点训练的组,要注意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读写基本功,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4.积累·运用.每组课文之后有“积累·运用”.由原教材中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体现了教学观念的变化.“积累·运用”不再安排字、词、句的单项训练,注重在整合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综合素养.“积累·运用”一般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与“实践活动”.“读读背背”,侧重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阅读”,通过阅读成语故事或其他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口语交际”,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习作”,安排了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文的练习.在第一个“积累·运用”中安排了“迎国庆,办小报”,第八个“积累·运用”中安排了“搜集春联,书写春联”,这两次“实践活动”,拓宽了语文教育的渠道,使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