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道德教化的作品,几乎通篇都是在谈学习和修养问题.但孔子强调的是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更多的是以君子和小人进行对比,而没有区分不同阶段.不过,虽然没有阶段的区分,但还是有层次的区分的.比如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属于求知,好之者则属于求道,而乐之者则达到更高的境界,属于乐道,这就是层次问题了.孔子还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更明确了学习的层次.对于修养,孔子也客观地承认是存在层次的,当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时,孔子先是回答“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样的标准和层次显然非常高,一般人都做不到,所以子贡又问“敢问其次”.孔子回答“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但这样的标准和层次还是很高,大部分人也是做不到的,子贡就再问“敢问其次”.孔子这时将标准降到了最低,回答“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论语六则第六则中孔子认为学习和修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