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古代汉语中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式

1个回答

  •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