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解题时首先读图分析确定晨昏线和此时的节气;然后根据经度变化规律,判断经线的经度,写出太阳直射点,进而获取图中隐含的地方时,再根据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步骤计算结果;最后根据相关规律(偏转规律、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等),分析判断问题.
(1)读图可知,ABC右侧面半球向太阳是白天,左侧背向太阳是黑夜.根据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黑夜变为白天是晨线;由白天变为黑夜是昏线.),确定图中ABC是晨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晨昏线会左右摆动,但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2)读图分析,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应该是北半球的夏至.此外,读图可知相邻的经线的经度差是30°,图中又已知经线115°E,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145°E.故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23.5°N,145°E ).
(3)首先读图获取隐含的时间:太阳直射点D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2点.然后根据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确定C地的地方时是12点.
F点地方时计算:先确定F点所在经线到D点的经度差是120°,然后换算成两地的时间差是8小时,最后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F点地方时是4点.
H地的区时计算:先确定H点所在经线到115°E的经度差是90°;然后根据经度的变化规律,确定H地的经度是25°E;进一步确定时区:25°E÷15°=1…10°(10°>7.5°),H地是东2区.所以计算H地的区时就是计算东2区中央经线30°的地方时.已知H点(25°E)的地方时是4点,30°E(H区时)的地方时计算如下:4:00+(4分钟/1°)×5°=4:20.
(4)读图某物体由D到C做水平运动是沿着经线一直向正南方向运动,在经过赤道之前,处于北半球;之后处于南半球.根据偏转规律(北右南左),该物体先向右偏转,即先向图中的西偏转;过了赤道,向左偏转.即向图中的东偏转.
(5)此时是北半球的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根据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即北半球夏至日时,由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读图分析ABCD的纬度位置,可以确定四地的昼长关系:A>D>B>C.
此外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读图分析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是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的.进而读图分析A、B、C、D的纬度位置,可知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从小到大依次是:C<A<B<D.
(6)根据太阳直射点纬度和恰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关系(互余的关系)判断,当太阳直射21°N时,则69°N及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69°S及以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故答案为:
(1)晨线相互垂直
(2)夏至,(23.5°N,145°E )
(3)1244点20分
(4)西东
(5)A>D>B>CC<A<B<D
(6)69°N及以北的地区
点评:
本题考点: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点点评: 本题难度较大,尤其是时间的计算是个难点.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方法和规律的总结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