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酸,离子半径小,离子最外层电子无空轨道或不易形成配合,而在其最外层外的全空轨道进行配合,如铝、镁离子;硬酸离子半径大,离子最外层电子有空轨道可形成配合,如铅离子.
参看【软硬酸碱理论】
将酸和碱根据性质的不同各分为软硬两类的理论.1963年由R.G.皮尔孙提出.本理论适用于说明多种化学现象,如酸碱反应、金属和配位体间的作用、配离子形成(见配位化学),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等.
1958年S.阿尔兰德、J.查特和N.R.戴维斯根据某些配位原子易与Ag+、Hg2+、Pt2+配位,而另一些配位原子易与Al3+、Ti4+等配位,将金属离子和配位原子分成a和b两类.a类金属离子包括碱金属、 碱土金属、高氧化数的轻过渡元素Ti4+、Fe3+、Cr3+和H+;b类金属离子包括较重的、低氧化数的过渡元素Cu+、Ag+、Hg2+、Pt2+.a类金属离子的特性随氧化数升高而加强,它优先与体积小、电负性大的原子结合;b类金属离子形成化合物的稳定性,因配位原子的电负性增大而减弱:
C≈S>I>Br>Cl>N>O>F
此顺序几乎(不是全部)和 a类金属离子形成化合物的稳定性顺序相反,如与水相比,硫醚R2S (R为烷基)与b类金属离子Hg2+、Pt2+、Pd2+等配位倾向较强.这个经验性总结有助于判断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
皮尔孙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以软硬酸碱来区分a类和b类金属离子和配位原子.硬酸包括 a类金属离子,硬碱包括H2O、F-等;软酸包括b类金属离子,软碱包括H-、I-等;交界酸包括 Fe2+、Cu2+,交界碱包括NO2、SO2 等.
皮尔孙提出酸碱反应的规律为:硬酸优先与硬碱结合,软酸优先与软碱结合.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经验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