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娄底)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参照教科书内容,在学校实验室里完成了以下两个实验:

1个回答

  • 解题思路:(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根据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考虑;(3)根据泥沙不溶于水来考虑;(4)根据溶解时将5.0g粗盐一次全部倒入水中,立即过滤有没溶解的考虑,固体溅出的后果,提纯后所得精盐尚未完全干燥的后果考虑.

    (1)氯化钠:50g×6%=3g,需要水:50g-3g=47g,体积:[47g/1g/mL]=47mL;

    (2)NaCl溶解过程用到了玻璃棒,是为了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的;

    (3)泥沙不溶于水,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是过滤;

    (4)溶解时将5.0g粗盐一次全部倒入水中,立即过滤,有没溶解的氯化钠被过滤掉了,所以所得精盐少了;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会导致氯化钠减少,所得精盐比其他同学明显要少;提纯后所得精盐尚未完全干燥,只能导致质量增多.

    故答案为:(1)3;47;(2)搅拌,加速溶解;(3)过滤;(4)AB.

    点评:

    本题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

    考点点评: 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所得精盐比其他同学明显要少的原因分析,只要能造成固体氯化钠质量减少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