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突围
我喜欢该下突围中的项羽,因为……
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我喜欢乌江自刎中的项羽,因为……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寥寥数句道尽一个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心声.临危之际,不是念念不忘自己在反秦战争中的功绩,而是引咎自责.面临一线生机,不是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
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纷飞的战场,扫荡秦军.又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不起人民的时候,选择了立即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这才是一个悲剧英雄的本色.
项羽知耻而重义,是个英勇豪迈的失败英雄.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际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转赠忠贞之士.兵败人亡仍豪气干云,大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机动)项羽选择了自刎,是否值得?历来众说纷纭,却看后人对此事的评论.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由“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可知杜牧认为项王自刎失之草率.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见王认为项羽自刎是最正确的做法.
李清照: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其诗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作者塑造这样一个悲剧人物的目的何在?
且到作者自己的话中去寻找吧: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人儿.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人儿.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
毫无疑问,作者对霸王是抱着肯定与欣赏的情感的.
项羽是一个英雄,一个失败的英雄,他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却兵败自刎,这是一个悲剧.司马迁将自己爱、怜、怨、恨,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谱写出这一曲英雄悲歌.通过‘悲’反衬出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望.鼓舞读者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斗,完成生命的恢宏哪怕悄然离去,悲壮人间!这就是司马迁透过项羽的悲剧留给我们的人生意义,也正是作者塑造这一悲剧人物的目的!
动作: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神威凛凛,气势迫人)
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语言: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着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信的无敌统帅,面对失败仍是如此豪气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