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几个字的用法及出现过的所有句子.明早要交!

1个回答

  • 一、之

    1、用作代词

    (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其他例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2、用作助词

    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④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⑤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句: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若

    1、用作代词.相当于"你的".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三、为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如:

    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向、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

    例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另附: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为:心理活动

    终为忠臣 为:成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成为

    为宫室、器皿.(《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

    四、乃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

    例句: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句: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