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的两个问题

3个回答

  • 1.“那朵流星”中的“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徴,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一样美好.用朵来形容流星,更押韵,也更生动,“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突出了牛郎织女幸福、舒适、自在的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诗人将花的量词用在流星上写出了流星的像一个火团特征,表现了流星的美丽,又与灯笼比喻相应,既生动,又形象,而且让读者感到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2.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