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辰表示法?十二时辰对应我知道,可是我想知道更具体点的.

1个回答

  • 比如来说午时是11点到13点,11点到12点为上半时 用初来表示,11点称为初午,11:15古代称作初午一刻以此类推到初午四刻,12点到13点为下半时,用正来表示,12点称为正午,12:15便称作正午一刻依此类推到正午四刻. 接下来又从初未.初未一刻开始算起依此类推.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革象新书》中有非常明确的描述 “昼夜十二时,均分百刻,一时有八大刻二小刻,大刻总九十六,小刻总二十四,小刻六准大刻一,故共为百刻也.上半时之大刻四,始曰初初,次初一,次初二,次初三,最后小刻为初四;下半时之大刻亦四,始曰正初,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后小刻为正四”.一个时辰分成了两部分——“初”和“正”,每部分四大刻一小刻,这样每时辰的“初”和“正”都是以大刻起头,以小刻收尾.比如来说午时是11点到13点,11点到12点为上半时 11:15古代称作初午一刻以此类推到初午四刻,12点到13点为下半时 12:15便称作正午一刻依此类推带正午四刻

    . 接下来又从初未一刻开始算起依此类推.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