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可以不注重方法.虽然有人赞扬“埋头苦干”,但不看路的苦干,显然不会有好的收获,且很容易陷入泥潭,所谓泥潭就是学习十分刻苦,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而成绩总不见长,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不知所从.如果这样,不及时反省,就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放过学习机会 , 甚者灰心丧气.
学习方法主要来源不是直接从他人处获取,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一边学习,一边思索新的方法(也有一部分是从他人处得来的.但不可刻意求方法,而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再试验该方法,如果效果不好就要及时舍弃.其实也有很多方法是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在用,而本人并未留意,如上课记笔记、背文章等的一些方法.衡量这些方法的准绳是:看效果!课后再翻看笔记,看条理是否清楚,重点是否突出,还可以与笔记记得好的同学对比一下,看有没有记漏掉的,漏了多少等.应注意,要记重点,自己不知道的,容易遗忘的知识点,课本上有的就可以不再记(有时为了知识点集中,有条理、层次,便于记忆,不防再写一遍).有的同学一上课就开始记,很少听老师讲,这也是不对的,老师不可能总在讲重点,对知识点的阐述等就不必记,只要你听懂了,理解了,就可以了.以后,你纵然对某点记不清楚,看一下重点,就可完全明白.假如你仅仅记录下来,课后再看,就不一定可以很好地理解,并且你不一定有足够的时间去仔细看、仔细思考.要听好课就不能只顾着专心记笔记.一般是仔细听,尤其是重点、难点,应花最少的时间作笔记,有时老师讲得很快,可以先记在草稿纸上,也可以一句话只记重点几个字,其它的留一定的空白,课后(或稍后)补上.养成课后及时整理笔记的好习惯,这样还可以复习一下(参看记忆与遗忘部分).
关于 做作业 ,现代中学生大多数都做过很多题,而且都要做很题.如果两同学做同样十道题,他们的效果(指自己的收获,对知识的再掌握,对做题 技巧的运用及把握)却有很大差别,为什么呢?还有我们常看到一些同学总在做题,并且很认真,做得很好,但考试时为什么就做不好了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你也可以联系自己思考一下.我认为,他们对平时做的练习题(这里主要指课外资料)选择得不好,或没有较好的做题习惯,如边玩边做,注意力不集中(长期如此,形成习惯,考场上就难改过来了),或长时间做一道题(对待难题,应先仔细,全心地分析思考,思考一定时间仍无头绪,就可以稍放一段时间,再去做做看,但做题时就得认真思考,如果还不会,就考虑向别人请教了,也可以再放一放,只要该题没超过教学大纲(也就是说用所学知识可解答的),就不要闲置不理,解一定量的难题,有利于成绩的提高.光找难题做未见得是件好事,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难题的量.一般情况是基础知识掌握得好的同学,就应该做一些难题).对平时练习,有部分同学一直字迹潦草,没有解题过程,只写结果;还有一部分同学,对每道题都认真、仔细地写出解答过程.前者常被批评,后者常被表扬.前者的做法显然不可取,但后者也未必是真高明,当然比不做题或很少做题的好一些.如果老要草稿纸上随便划划,只求结果,长期如此形成习惯后,在考场上就未必能写好解题过程了.就会出现,有的题会做不会写,会写的也是条理不清楚,步骤零乱,以致得不到高分(答者常感觉写得不如思考那般地自然顺畅).而后者考试时就容易有很多题不会做.就因为在平时学习,浪费了一些时间写过简单的步骤,尤其有很多题型相似,解题过程相似,而且自己已经掌握,还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地写么?在下认为,做题较少的人,就多写一点解题过程,有的同学要做很多题(尤其课外的),就应考虑不写或略写解题过程(要教给老师的除外)是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见更多的题型(在考试时,遇到做过的题型,从心理上就不会太紧张,并多一点自信.同时要注意“骄兵易败”,不可疏忽大意);是为了在考场上遇难题,纵然不会全部解出,也以写出部份解(得相应的分数),平时不注意,就可能到时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笔,倍感“英雄无用武之地”,以致于一分也得不到(现在的升学考试中,有很多题是入题容易,全部解出难)只要你能工整、清楚地写出部分解,或写出你知道的解该题要用的知识点、方程,阅卷老师就可能会给一部份分,但点不写,肯定无分.选写的题量,应根据自己解题时,对写步骤感觉难易程度,步骤清晰明了么?但不宜数量过少,写时,一定要集中注意力,力求工整(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以保证考场上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较好地以分数的形式反映出来,也就是平时所说的正常或超常发挥(当然良好的心理因素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