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佛山一模)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X、Y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Z为突触间隙.

1个回答

  • 解题思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为感受器、C为神经中枢、A为效应器.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1)根据神经节以及突触结构,可判断A为效应器,图中虚线所围成的部分属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2)给予X点一个强刺激,通道打开,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电流计指针没有发生偏转.

    (3)由于将药物放在X,刺激Y,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Z,刺激Y,肌肉不收缩.根据该对照实验,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4)由于患者肌肉萎缩,说话和吞咽困难,最后因呼吸障碍而死亡的原因是自身体内产生一种抗体,这种抗体可与神经递质的受体结合并使其失活而导致的,所以这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疾病.

    故答案为:

    (1)效应器神经中枢

    (2)由负变正0

    (3)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4)自身免疫疾病

    点评:

    本题考点: 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及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