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原因,是由于幼儿在家里没有养成良好的整理玩具的习惯.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样样事情都代为包办.有的家长即使提出整理的要求,但看到孩子那笨手笨脚整理的样子,也会感到不耐烦,边唠叨边替他整理.也许,有的家长认为:通过嘴巴讲,也能让孩子明白道理.殊不知,久而久之,会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事事甩在一边等别人去做,没有责任感.我曾看到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主人发现猫在偷吃家里的鱼 ,十分不满,于是对猫说了一大堆教育的话,那只猫边吃边听,等主人教育完,猫也把鱼吃光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光说教没有用,还要用行动去阻止,阻止不好的行为,帮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能使孩子印象深刻,实践能让孩子逐渐养成习惯,实践使孩子具有根深蒂固的行为意识,从而让孩子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阻止孩子把事事扔在一边的不好的行为,让孩子去做,去收拾整理,尽管开始时效果不太好,但没关系,重要的是摆脱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培养了责任感.那么,如何让孩子主动去整理玩具呢?如何让孩子经历这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呢?一、利用范例和榜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情境,利用故事、儿歌、表演等形式,让孩子知道:整理物品是具有责任感的表现,能够受到大家的赞扬.家中及时表扬收拾整理物品的人,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意识,促使幼儿自觉地进行模仿.二、化枯燥为娱乐,把收拾玩具当作游戏来完成.纯粹的收拾、整理比较枯燥,幼儿往往兴致不高,如果把它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幼儿就会十分乐意去做.比如:在玩具箱子上贴上小图画,贴上动物园的画表示放长颈鹿、狮子等小动物,贴车库表示放小汽车等,借机让孩子学习分类、归属;家长带头和小朋友比赛收拾玩具,“送玩具回家”,慢慢地过渡到孩子之间进行比赛.这样,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孩子的兴致提高了,就会主动融入到活动中来.三、带领孩子观看整理后的玩具,培养成功感.孩子年龄小,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需要成人的不断肯定,才能逐步建立自信心,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孩子收拾玩具后,家长要带领孩子观看收拾后整齐的样子,用赞赏的口吻肯定孩子,比较整理前和整理后的模样,让大家亲眼看到明显的变化,建立成功感,树立自信心,为以后自觉地整理玩具打下基础.因为,让孩子从收拾中得到成功感和乐趣,才是收拾整理的最大动力.四、利用拟人化手段,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根据幼儿的特点,利用拟人化手段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比如:在收拾好后,家长把耳朵凑近玩具箱,说:“听听玩具在说些什么?”然后以玩具的口吻说:“谢谢小朋友,我们都回到自己家里了,真高兴!你们真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有的玩具还在地上,就说:“玩具妈妈在哭”,或放哭的录音,告诉幼儿玩具妈妈在找孩子,让幼儿帮忙找一找.这样,不仅可以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强化行为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何乐而不为之?五、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保障:父母做到言传身教.准备一个固定的地方或箱子,让孩子收拾自己的东西,也可以和孩子比赛收拾东西,给孩子适当的奖励或满足他的某些合理的要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必须言传身教,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作示范,然后要求他独自完成.千万不要他在前头扔,父母在后头一边骂、一边捡,这样,孩子是永远学不会的.让孩子整理玩具益处多多:有利于培养孩子责任感,有利于形成孩子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通过共同收拾,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互助协作的精神,发展语言能力等.因此,培养孩子整理玩具的行为习惯,应从小抓起,应从:培养行为意识、化枯燥为娱乐、树立成功感、强化行为习惯、家园要求一致这五个方面抓起,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