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初中生物兴趣小组在做了“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实验后,提出了“不同的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是否一样多”的问题,并

1个回答

  • (1)科学探究实验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步骤.假设是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根据探究的问题:“不同的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是否一样多”?他们作出的实验假设是:不同的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多.

    (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即检测的环境不同.在实验的第二步中,设计了“约定同一时间打开培养皿盖,20分钟后盖上培养皿盖,带回实验室”,其目的是 控制变量.

    (3)采集的粒子太小,计数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进行,在显微镜计数时,通常采取五点取样法进行抽样检测.五点取样法,是在测量范围内选取五个有代表性的点.例如首先选取图中对角线的交点,为中心点,然后从中心点到四个角连线的中点作为四个点,共五个点,观察每个点的尘埃粒子数,算出平均值,这就代表了图内测量范围内的平均尘埃粒子数.

    因此正确的五点取样法是

    (4)图乙是他们在不同环境中测量的空气尘埃粒子数量的统计结果.以中可以看出,不同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不同,公路旁的柱形图最高,空气中尘埃粒子最多,树林里的柱形图最低,空气中尘埃粒子最少.

    沙尘时因此在沙尘的天气状况下,最多.

    (5)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误差,应该设置多组和重复组,多测几次然后取平均值.因此如果只在某处放置一片特制载玻片来收集尘埃,这种做法不准确,这样做偶然性太大,实验结果不准确.

    (6)该实验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车辆能污染空气”的结论,从结论看出实验的变量是环境不同,公路旁汽车多、绿色植物少,空气中尘埃粒子最多;树林里的汽车少、绿色植物多,空气中尘埃粒子少.因此这一结论的得出源于把1、2号实验视为对照试验.根据这一结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鼓励少乘车,多骑自行车或步行,多植树造林.

    做故答案为:

    (1)不同的环境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数量不一样多;

    (2)检测的环境不同;控制变量;

    (3)

    (4)不同

    (5)不是(否、不、不准);偶然性太大,实验结果不准确(类似答案均可)

    (6)鼓励少乘车,多骑自行车或步行,多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