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均数原理

1个回答

  • 平均数就是可以作为一组数据代表的数.它的原理其实就是将数据两两平均,最后得出一个数.比如1,2,3,4,5,它们的平均数就是1+2+3+4+5/5=3其实我们可以把它看作1和5平均得3,2和4平均得3,最终3可以很好的作为这组数的代表.就是这样.在小学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小学阶段学习的三个统计量,其中以平均数应用最为广泛,它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其他两种统计量的基础.在统计中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的性质有很多,我们可以做一下汇总.如:

    1.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2.平均数不一定是这一组数据中的数.

    3.所有的数据都要参与计算,包括0.

    4.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一个数据离平均数越远,对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5.如果一个数据等于平均数反而不影响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了.也就是如果一个数据等于平均数,计算时,有它没它一个样.

    6.所有的数据在平均数上下波动,它们的偏差之和等于0.

    7.平均数并不是将所有的数据都变得相等了.

    8.平均数是各个数据将总量平均分担的结果.

    9.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特征,不是其中每一个数据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