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如“然——燃”,“县——悬”.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倍”和“背”、“趣”和“促”是同时存在的字.
二、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如“布帛长短同,而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其中“贾”是分化前的古字,后来表商人义的词用原字形,表价格义的词另造“价”字,“贾”和“价”就成了一对古今字,商人义的“贾”和价格义的“价”两义密切相联.又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这一对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也很明显,而通假字一般意义上没有联系.如“蚤”和“早”、“倍”和“背”、“趣”和“促”等,意义上毫不相干.
三、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如“禽’字的意义是指飞禽,又用它表示“擒获”的意义.后来以“禽”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擒”.又如“其”加上义符“竹”构成今字“箕”.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如“昏——婚”、“要——腰”等等.另一种是改换古字的义符创造新字.如“说”字既表示游说,又表示喜悦的意思.后来把“说”的义符“言”换成义符“忄”,构成今字“悦”;又如“讣——赴”,义符“走”换成义符“言”构成今字“讣”.再如“错——措”、“竟——境”等.但这种结构关系的古今字远不如前一种多,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归”通“馈”.又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繷风·七月》),“剥”通“扑”,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