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这样的:液体的密度,随着深度的变化是变化的. 变化幅度虽然很小,但是足以解释你这个实验了.
设物体体积为V,重力为G
首先,第一次加盐水后,盐水底部的密度ρ1,物体在底部处悬浮. 浮力等于重力,有ρgV = G
再次加盐或者盐水后(当然盐的量是有要求的,不能乱加,要缓慢的加),盐水底部密度变成了ρ2>ρ1,物体受到的浮力就大于重力了,物体上升,但是物体的上升,盐水密度是降低的,如果新的盐水顶部某处的密度 ρ3= ρ1,物体就将在此处悬浮.
你说的情况,正好是这个题目的反过程
给你一个题目,可能帮助你理解
一种液体的密度随深度而增大,它的变化规律是ρ=ρ0+kh,式中ρ0、k是常数,h表示深度.设深度足够,有一个密度为ρ’的实心小球投入此液体中,且ρ’>ρ0,则正确的判断是
(A)小球将一沉到底,不再运动;
(B)小球将漂浮在液面,不能下沉;
(C)小球经过一段运动过程,最终悬浮在深:h=(ρ’-ρ0)/2k处;
(D)小球经过一段运动过程,最终悬浮在深:h=(ρ’-ρ0)/k.
答案:D
当液体密度 ρ = ρ0+kh = ρ‘ ,时,物体就在这个地方悬浮了. 求得深度为h=(ρ’-ρ0)/k
平时认为液体密度恒定,那是忽略了高度的次要因素.
但是碰到不能忽略次要因素的题目,我们就得把次要因素(高度)考虑进去了.
这个题目如果是简答题,也是按照 ρ = ρ0+kh = ρ‘ 做就行了.
你可以跟你老师探讨一下,绝对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