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普勒定理”你可以了
多普勒效应 Doppler effect
水波的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为纪念奥地利物理学家及数学家克里斯琴·约翰·多普勒(Christian Johann Doppler)而命名的,他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主要内容为: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光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在运动的波源前面,波被压缩,波长变得较短,频率变得较高 (蓝移 blue shift);当运动在波源后面时,会产生相反的效应.波长变得较长,频率变得较低 (红移 red shift).波源的速度越高,所产生的效应越大.根据光波红(蓝)移的程度,可以计算出波源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
恒星光谱线的位移显示恒星循着观测方向运动的速度.除非波源的速度非常接近光速,否则多普勒位移的程度一般都很小.所有波动现象都存在多普勒效应.
恒星依其光谱如何分类?
星球依据其光谱目前按哈佛天文台分类有7大类型,由于光谱主要反映恒星的温度,所以这种恒星分类是以星温为依据,它们按温度由高而低依次为
O型:蓝色,表温大于25,000度,有离子化氦及其他元素谱线,如猎户伐三.
B型:蓝白色,表温11,000度至25,000度,氢谱线强,中性氦谱线明显,如室女座角宿一.
A型:白色,表温7,500度至11,000度,氢谱线十分强烈,无氦线,如大犬座天狼星.
F型:黄白色,表温6,000度至7,500度,氢线转弱,钙线十分清晰,如小犬座南河三.
G型:黄色,表温5,000度至6,000度,强烈钙线及其他金属元素谱线,氢线弱,如太阳.
K型:橘黄色,表温3,500度至5,000度,金属元素谱线增强,如牧夫座大角星.
M型:红色,表温2,000度至3,500度,氧化钛分子带突出,金属线仍强,如猎户座参宿四.
另有不到1%的恒星依其特征分为R、N、S与W4种附加型.前3者由橙到红色,与K、M型相似,W则与O型在蓝色尽端.
科学家后来再依原子离子化程度不同,再将各型再细分为10个副型,分别以0至9来表示,如A0、A1、A2、A3……A9等,太阳属G2型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