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的《哲学简史》有对这句话的解读.这是孔子的“知命”观.
大体是这样的,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外在力量和内在力量的双重作用,但外在力量是不可知的,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发挥主观的内在力量,积极实践自己的理想,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
这种人生态度是孔子强调的“知命”.如果这样行事为人,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就会永远不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经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即使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没有君主接受,他也不停的去游说,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在孔子心里这是当做的,而且竭尽己力,他已成功而无悔.
能够这样做,人就不必拳拳于个人得失,也不怕失败,就能保持快乐.这就是孔子何以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也是因此,他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子路从而后”没看过,所以没法结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