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口腔中的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成食团,以便吞咽.
唾液的分泌受神经的控制,如恐惧时,分泌减少’而咀嚼时,分泌大增.而且,有时想到、闻到、看到美食时,也可垂涎三尺.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时间短,所以,只有部分淀粉变成麦芽糖.如果咀嚼时间长,你会发现人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有甜味的是麦芽糖,请你试一试.
食物从口内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将食团逐步向下推挤,推至食道下端,胃的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胃.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消化淀粉?
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所以,唾液淀粉酶失活.
胃液的分泌也受神经和激素的控制.进食时,由于看到、闻到、吃到美味,包括食物对味蕾的刺激,气体分子对鼻腔内嗅细胞的刺激.由神经传导促使胃液分泌,待食物进入胃后,可引起更多胃液的分泌.生物学家曾用动物做实验,先切断狗体内控制胃液分泌的神经,而后再将食物灌人胃内,则发现仍会引起胃液的分泌,只是分泌量减少.说明有其他物质参与胃液的分泌,后实验证实,胃幽门部粘膜上的一些特殊分泌细胞,具有内分泌腺的作用,在受到来自胃内的生物刺激时,便分泌一种称为胃泌素的激素,经血液送至身体各部,而当激素再返回胃壁时,忧会刺激胃腺分泌胃液.
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食物在胃内停留数小时后,破消化为粥状的食糜(身体不适时,呕吐出来的物质即为食糜).随胃的蠕动,进入小肠.
有同学问,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答案是由于胃粘膜可分泌粘液,使胃表面被粘液覆盖,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如果分泌失常,致使粘液分泌不足,胃壁受胃液的侵蚀,导致胃溃疡.
3.小肠的消化
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小肠蠕动,推动食糜前进,同时将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包括胆汁、胰液和肠液.而这些碱性的消化液也与食糜的酸性中和,发挥作用.
进入小肠的食糜,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和多肽,经由胰蛋白酶的作用,将之分解为分子较小的多肽,然后在肽酶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产生氨基酸.
胰淀粉酶接替唾液淀粉酶的未完成的工作,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一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葡萄糖.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靠胆汁的乳化作用.因为脂肪不溶于水,不易被水溶性的脂肪酶所分解,但胆汁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分散为许多小滴而散布于水中,加大酶的接触面积,使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