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夕阳楼中一二两句,按实际生活次序,应是先登上城楼,后触境生愁,诗人这样调序,有什么好处?

1个回答

  • 首两句”是倒装语.“花明柳暗”的风景是在“上尽重城更上楼”后所见.但第二句对于第三句的“欲问孤鸿向何处”,又是顺叙.可见诗人构思炼句之巧妙.像《登乐游原》一样,诗人的身心异常疲累,灵与肉遭受着痛苦的煎熬,心灵的宇宙愁云密布,内心深处感到异乎寻常的压抑与孤独.所以诗人“上尽重城更上楼”时,不愿,不甘,乏力,又无可奈何,“上尽”,还要“更上”,成了一种负担,一种难以承受的体力和精神的负担.这与王之涣“更上一层楼”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诗人登楼所见景物有二:一曰花明柳暗.二曰悠悠孤鸿.众所周知,任何诗人描摹景物,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审美选择,并把选择对象在自己的心灵中加以主观化的熔铸.成为诗人自己的经过改造了的景物.《夕阳楼》诗中所出现的“花明柳暗”,说明时值春色烂漫的季节,大自然本应是一派生机盎然的天地.但是李商隐却没有“峰回路转”,、“又一村”的那种感觉,而是把弥漫在诗人自己胸际黯淡的愁云,又转而弥漫到“花明柳暗”的景物之上,使如许春色也蒙上了一层万里愁云万里凝的黯淡色彩,而且诗人胸际的愁云又放而大之,弥漫充塞到了天地间,成了“绕天愁”,此愁何其大也!李商隐诗在遣词造句上是非常讲究的,同一事物,他不说“柳暗花明”,而写成“花明柳暗”,词序排列由明而暗,而愁,以显出情绪变化的层次,如按通常“柳暗花明”的说法,便乱而无序了.由此可见诗人对意象的关注,造境的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