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新《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分类界定了课程具体内容目标.作为学科教师,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综合实践发展的角度理解,知识、提高能力.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精心备课,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学情,确定并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预定了我们教学的方向和资料选择,如果仅以教参为依据显然是单薄、教条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必须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们教师应认识到: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课程的优先目标是课程设计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心理学者认为,“价值观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没有个体的需要,就无所谓价值及价值观问题”.这就是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是教师通过教育的手段加到学生身上的,它是由学生自身的需要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渗透情感价值观教育时要能遵循学生价值观形成规律,运用心理学的需求层次论方法,避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理解与细化是目标落实的基础.课标中的分类目标不等于教学中的课时目标,两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我们在备课确立教学目标时,要以课标分类目标为指导,理解和细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设计出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目标真正得以落实.二、灵活应用不同教学方法,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出来要能被学生认知和接受,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所以教学过程要讲究方法.如果教学方法运用巧妙得当,可以改变学生认为实践课无趣讲大道理的错误认识,实现在课堂互动中传递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课堂实效. 三、以作业为载体,检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作业质量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反映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公民素质、学习能力等.特别是情感目标型的作业较清晰的展现了学生个体情感体验.情感目标类型的题目,有助于我们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但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学生的道德认识也许仅限于作业试题中,而没有真正的道德行为表现,设计实践型作业或能弥补这一不足!综合实践教学离开生活,必然枯燥流于形式.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激励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交流、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如高年级学生道德行为的实践训练,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件关心他人的事、爱心助残活动、绿色环保行动、定一个孝敬父母日、找一个家务劳动的岗位等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深深体会到:实践型作业比之于传统的书面作业,是一种突破,较为综合的考查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能将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取向,评价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实践课在学生评价上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制度),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综合实践课)和个体差异等弊端.这导致教师教学重知识目标,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重实践知识的记忆,轻实践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如之前说的,书面作业优于实践性作业!)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综合实践课教学呼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求知过程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研究精神、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首先,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考查方式要多样化.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并不能完整反映学生实际,容易挫伤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其次、改变单向的评价制度.单向评价制度中被评价者无发言权,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应付心理.应该提倡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达到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和自我教育.再次,评价要注重过程.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转变,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