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悲剧性命运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1个回答

  • 李广难封”.千百年来,李广成为怀才不遇的典型,而王维更是以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作为这场两千年前的封侯之争的结论.李广为何难封?

    一、身世背景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从《史记》的记载不难看出,李广出身出身高贵,名门之后,资历也非浅,军旅出身,对敌经验丰富.而卫青的出身,可谓是最低的.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青同母兄卫长子,而姊卫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为卫氏(《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卫青是私生子,少时为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因姐姐卫子夫受汉武帝的宠幸,从而得以改变命运.但是也正是因为二人的不同出身,为他们今后的命运沉浮埋下了伏笔.

    李广出身高贵,但正因为其出身、名望、经验的累赘,使得李广出身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自以为是的泥潭.李广最大的缺点在于自负,当然,李广的自负是有底气的,其骑术和箭术在那个时代独步天下,几次与匈奴的交战为他树立了孤胆英雄的形象,也让他养成了好斗的性格.早在汉景帝时期,典属国公孙昆邪就曾经对景帝说李广的勇武天下无双,但总是轻易和匈奴战斗,恐怕白白折损了这么一个栋梁,于是李广被调到中央,不再驻守边地.

    二、治军作战

    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刀斗以自韂,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忧,然虏卒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史记:李将军列传》).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李广治军简易,人人自便,士兵轻松自在,但是如果匈奴突然攻击他,士兵会因松懈丧失了战斗力.从军事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有一得一失,得在李广能让士兵乐意为他效力,失在降低了部队的警惕性与战斗力.相较而言,失大于得,为名将所不取.不过李广一生驰骋沙场,都靠着远远派出侦察兵,并未遇到这样的情况.看来说李广数奇,还真不那么严谨.还有一处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爱惜士卒,人所共知.只有身先士卒,才能让部下人人争先.《史记》中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了李广深夜射石,孤身脱险的精彩故事.

    三、性格品质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 “自汉击匈奴而广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布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 “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 “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虽然兵不厌诈,但李广杀了手无寸铁的降兵,就如当年项羽坑杀秦军一样,有违道德.汉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李广随周亚夫平乱,李广在关键性战役中表现英勇,乱军中夺得敌军军旗,这兴许应是他封侯的绝佳机会.但“以梁王受广将军印,还,赏不行”错过了这次机会,按照汉律,中央官员如果私下接触诸侯王是要严惩的,李广当时虽不像周亚夫般位高权重,但他早已名声在外,接触汉景帝最不喜欢的梁王刘武,无疑是给本来还很看好他的汉景帝心中添堵.李广的政治头脑实在是相当拙劣.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李广的心胸不够开阔.“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霸陵尉不让李广过关本来是照章办事,而且霸陵尉当时醉酒,就算语气冲撞也只是无心之失,可就为了这件小事,李广竟然在国家任用他的时候,利用职权将霸陵尉斩了.李将军心胸狭隘,可见一斑.

    四、时代变化

    无论怎样,在冷兵器时代,将领能否封侯,主要还是看他的战绩.军功奖励制度早在商鞅变法时已经实行,而到了汉代,高祖刘邦更是确立了“无功不得侯”的祖制.况且李广与卫青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汉王朝由“无为而治”转向“有为进取”的时代,在军事上,被动防御也随即转变为主动出击,千里奔袭,强化主力兵种的建设,大规模发展骑兵,运用骑兵军团纵深突袭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点上,卫青可谓是开创了骑兵千里奔袭战法.而同为名将的李广,在运用骑兵方面,则远远逊色于被动防守打遭遇战.李广虽然与匈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然而进攻战绩乏善可陈,五次大战,三次无功而返,两次全军覆没. 作为对付像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的有效战法,长途奔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如何避免在茫茫草原迷路,寻找到匈奴的主力,以运动战歼灭之.然而李广出塞最后一次因失道误期,最后含恨自刎.虽然现在无从知晓卫青是怎样避免在茫茫草原千里奔袭而能准确找到匈奴主力,迅速给予打击,但是在战役开始前的侦查和谋划一定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加之卫青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采用正确有效的战略战术,这才铸就了七战七捷的奇迹.反观李广,则只能称其为勇将但是作为大运动战的将领,李广则不可谓合格.

    五、“李广难封”与“卫青幸封”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后人多把李广的自杀归咎于武帝的偏见与卫青的排挤.但细想,卫青实在是冤枉.漠北决战,是汉武一朝对匈奴最大的一场战役,是武帝的“巅峰之作”,武帝自然不会任用一个时运一向不济,曾被敌人重兵生擒而后逃脱,征讨匈奴的斩敌数尚且达不到封侯标准,且已年过六旬的将军作前锋.而作为全军最高统帅卫青,在生死攸关的决战前夕,他首先要考虑的当然是战事的成败,如何排兵布阵去争取胜利,让李广、赵食其做偏师,虽然路途远,可一旦得手,何尝不是大功一件?但事实证明,李广、赵食其确实缺乏远程带兵奔袭的能力,错失了又一次封侯的机会.在卫青、霍去病威震天下的汉武一朝,李广并没有像卫霍那样的赫赫战功,有的只是匹夫之勇的英雄事迹,或是让匈奴迫于其名而不敢侵犯的威慑力,还有一生为国拼杀,老来以死来向命运抗争的真性情.千百年来,无数失意文人在李广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歌或咏,也使飞将军千古留名.而作为战功卓著的卫青,出身骑奴,因裙带关系而开始改变命运,虽然依靠裙带关系做官不是什么好事,但并不能说这种官只能贪污腐败,寡廉少耻,或者一定就是纨绔子弟,毫无所能.汉武帝只是提供给了卫青机会,而能否建功立业,还在于他个人的努力.正如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所载: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所谓卫青之幸,并不在于他因外戚身份而成为朝廷重臣,而恰恰是在于他虽然有卑微的骑奴身份,但是却被不拘一格用人的汉武帝慧眼识英,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品质,成为彪炳青史的一代名将.

    当然,无论是李广还是卫青,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挺身而出,为汉王朝的边疆稳定,百姓的安定生活作出卓越的贡献,都是值得肯定的英雄,理应受到后人的崇敬

    主观方面的原因则主要源于李广自身了,其主要有三大弱点,都是很致命的.

    【李广悲剧性命运形成】首先,自负是李广的第一大弱点.在“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之后还有两句是这么说的“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李广自负其才天下无双,所以行军打仗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要求,就图便利,随水草丰茂处扎营,尤其对于军务文书更是能省则省.而当时的另一位名将程不识则行事十分认真、严格,与李广截然不同,因而其军队从未遇到过大的危险.程不识也说过,“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事实也如此,李广为此打了不少败仗.还有,李广自恃才气出众,作战勇猛便产生极大的自负心理,行事作风散漫,甚至私下接受梁王的封印,这也犯了严重的过错,给自己带来极坏的影响.

    其次,心胸狭隘是其第二大弱点.李广平时的为人心胸狭隘,毫无大将风度,甚至会为一点小事怨恨别人并伺机报复.譬如,霸陵尉本是按军令执行,做法并无太过之处.然而李广却始终记下这一“仇”并寻机报复,甚至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也不忘公报私仇,设计杀害得罪过自己的人,可谓睚眦必报.这种狭隘的心胸也给别人尤其是当时的汉武帝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试想,无论任何时代,一个心胸如此狭隘的人领导会重用吗,即使用了会放心吗?

    第三,“言而无信”是李广的第三大弱点.他在镇守陇西时,有羌人造反.他使用诈术,诱使羌兵八百多人投降,最后却全部加以坑杀.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兵”.用计策劝降敌人,以不损一兵一卒的方式取得战争的胜利,绝对是值得称道的行为.但是,出尔反尔、坑杀降将的做法,又怎能获得皇上的信任?无论敌友,谁都不敢相信一个言而无信、背信弃义之人,而这一行为也给李广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基于历史的客观原因以及李广自身的这三大致命的弱点,“李广难封”也就并非偶然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李广的悲剧值得后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