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雄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神秀”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昏晓”写泰山的雄伟阔大.“钟”字使大自然染上了感情色彩,传达出诗人对泰山的钟爱、赞美之情.“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来的,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的气势.这一联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钟”,聚集或集中之意,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峦应具的“神秀”.“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奇险,形象地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写出作者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强烈愿望.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中心思想:
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