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诗是虚实相生的?最好有简要的说明

1个回答

  • 查看文章

    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2007年07月28日 星期六 03:51 P.M.选自《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虚实结合这一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在诗人杜甫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收到了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意境美的效果.

    杜甫的《月夜》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 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 的形象(对月怀人)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诗人对妻子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之切.再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忧端齐终南,洞不可 掇.”把无形无象心理之“忧”,进行感情物化,说自己的忧愁堆积如同终南山一样高,像无边的茫茫大水那样无法收拾,化虚为实.“写一代之事”的巨构《北 征》:“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这里,诗人没有写战乱带来的灾难,没有写自己的深悲,只写爱子的 饥色,写他们啼哭、垢腻等战乱的灾难,诗人内心的悲痛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两句诗将截然不同的两个画面 摆到一块,不仅互相映衬顿增魅力,而且从字面上呈现出第三个画面的意义:朱门内外仅一墙之隔,却是如此不同的两个世界,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这里,形象 的直接性提供了联想的线索,发人深思:荒野上那冻死的穷人的骸骨,是“朱门”敲骨吸髓的剥削所致;朱门的酒池肉林,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所造成 的.这些情理,在作品里并没有从字面上说出来,但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审美感受去补充和丰富诗的想象,就深刻地感受到了.杜集中这类剔骨析肌地洞穿社 会病根的诗句还有:“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驱竖子摘仓耳》);“甲第纷纷厌梁肉”(《壮游》);“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丽人 行》);“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见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这不是诗人对现实简单的感受和反应,而是诗人取境的审美把握中感情浓缩的表现,是融合真、善的审美评价.可见对社会的本质揭示得越深刻,概括的程度越高,作品的境界越高、大、深,其美学价值也就越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杜甫的名诗《春望》,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自成意境.诗中写景、抒情结合得很完美,真 正是情景交融.但是,诗里出现的不只是情和景,而且还有事和人.写景、状物、叙事、绘人,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天地,恰好完美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感情. 在这由景、物、事、人等结合而成的“境”,和诗人所要表达之“意”,完美地融为浑然整体.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有限之 境,无穷之意,完美结合,融合无垠,这就成了意境.前人曾云:“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举出的典型例证就是这首《春望》.“‘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山河在”……则时可知矣〕见司马光《续诗话》.”诗人的不尽之意,正是在这有限之境表现出来,意深藏在境中,使人思而后才能得之.

    而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善于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创造一种独特的境界.我们仅以他的一首小诗为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二十八个字也有虚有实,以实带虚、以虚喻实创造意境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四载(公元775年)游览安徽泾县桃花潭后临别赠友之作.当诗人登舟欲行 之际,“忽闻岸上踏歌声”.妙就妙在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以歌声代人,以虚寓实,而虚实相生.诗人轻舟待发,而送行者踏歌相送(一边唱,一边用脚顿地打拍 子),“忽闻”表明这踏歌相送对诗人来说实出意外,而就诗来说,也是绝巧的意外之笔,使诗承首句铺叙之后陡起一笔.不仅使此景、此歌、此情犹如耳目,其人 物情状呼之欲出,丰富了诗境的视听(时空)感,并显出情感心曲的回流.没有以虚寓实是难以臻此妙境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非一般浅潭小流可比,然而,千尺之深的潭水比起汪伦那种诚挚、朴素之情 来,是远远“不及”的,而汪伦所“送我情”到底有多深,诗人留下了大片空白(虚),任人情思去度量,去驰骋.汪伦情意之深,豁然于人眼目之中,让人回味良 久.后二句这种触物感兴、即兴象征以丰富诗的意蕴境界之法看似平易,道的眼前景,写的意中情,然而却是非扛鼎之笔所难以道出.李白诗之不同凡响,就在于他 那“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妙境只在一转换间〕见沈德潜《唐诗别裁》,而“不及”二字是其关键.这种托物即兴,以物象征,化抽象的情谊(虚)为具象的形象(实),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较度量,这一“转换”使诗别开生面,空灵有趣,余味涵包,新颖警人.

    全诗仅二十八字,却首以“忽闻”为一波折,使歌声以及送行人之姿犹如耳目之前;再以“不及” 为另一波折,李白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人透过形象潭水千尺去体味到诗人与歌者之间的情谊.使诗的画面有动有静,跳跃转换,灵动自然;情感曲线有起有伏, 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转换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

    通过上述诗篇的分析,可以看到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紧密.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境生于象外〕见《董氏式陵·集记》”,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像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