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先介绍了“领头的”老头儿,兼及“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并用“这两个人走在行列的前头”一句强调一下,又为下一句“他们”明确了先行词,前后文章承接更为紧凑、缜密.然后,依次引出了“高个子”农民和“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如果文章再这样延伸下去,说什么小伙子后面又是谁,再后面又是谁,免不了给人呆板、枯乏的感觉.作者却又从全面出发,抓住衣着最醒目的少年,“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以此作为新设的基本比照点,这真为异军突起,奇峰矗立.然后,依次引出了“有病”老头儿、“秃顶”老头儿、退伍不久的士兵和“愤怒”和高个子.在此,开头以“领头的”老头儿作为基本比照点的线似乎掐断了,使文章顿挫有致、跌宕和姿.但是,在介绍第十一个纤夫时写道:“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又是从全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的,不仅与上文“行列的前头”呼应,结构完整,归结全段,而且明白无误地显示有新变化,但顺序并没有紊乱.
从人物之间的关系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承接的比照点.一种是从位置关系引出的,即前后左右是谁,连带而来,这当中由一人引出多人,如上文所述“领头的”老头儿,即引出了他“右边”的中年人和“后面”的高个子农民.“红上衣的少年”即引出了“右面”是士兵,士兵“后面”是愤怒的高个子,一个接一个,很有次序.这样通过数量变化,使行文不致呆滞.本文又有从感情关系上来引出人物的.如“秃顶”老头儿,便是从黑汉子“用同情的目光看着……”,然后引出对“秃顶”老头儿装烟动作的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出人物时多为宾语,如“高个子旁边是个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士兵后面是个高个子”,但是在引出黑汉子时,句式却一反常态,“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这里以后面的人物为主语,这也是值得仔细玩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