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1)菱形是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求点D的坐标,已知点A、B的坐标(由解析式可得),可以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度,然后再又AB=AD求得点D的坐标.(2)记AC、BD相交于点N,则若表示PQ的长,我们可以利用△AND∽△PQD,得到一个比例关系,进而可以由与t相关的PD表示PQ,从而确定y与t的函数关系式.注意P延AD方向运动,可能在D的左边,也可能在D上,或在右边,需要分开讨论.(3)已知AM∥PQ,现只需得到AM=PQ,即可得到四边形AMQP为平行四边形,所以先求出AC直线方程确定M点坐标,然后根据(2)的结论就可以得到关于t的方程,进而求得t.
(1)由直线y=[3/4x+3交x轴、y轴分别于A、B两点,所以A点坐标为(-4,0),B点坐标为(0,3)
在Rt△AOB中,
∵AO=4,BO=3
∴AB=5
在菱形ABCD中
∵AB=BC=CD=AD=5,BC∥AD
∴C点坐标为(5,3),D点坐标为(-1,0)
(2)如图,
记菱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根据题意在AD上任找一点P,过点P作PQ⊥ND于Q,则∠AND=90°.
∵∠PQD=∠AND=90°
∴PQ∥AN
∴
PD
PQ=
AD
AN]
在Rt△BOD中,
∵BO=3,OD=1
∴BD=
10
∴ND=
1
2BD=
10
2
在Rt△AND中,
∵AD=5,ND=
10
2
∴AN=
3
10
2
∵AP=t
∴PD=5-t
∴
5−t
PQ=
5
3
10
2
∴PD=−
3
10
10t+
3
10
2
即y=−
3
10
10t+
3
10
2 (0≤t<5)
如图,
在AD的延长线上任找一点P′,过P′作P′Q′⊥BD于Q′
同理有[P′D/P′Q′=
AD
AN],AP′=t
∵P′D=AP′-AD=t-5
∴P′Q′=
3
10
10t−
3
10
2
即y=
3
10
10t−
3
10
2(t>5)
则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
−
3
10
10t+
3
10
2,(0≤t<5)
0 ,(t=5)
3
10
10t−
3
10
2,(t>5)
(3)∵PQ∥AM
∴若有PQ=AM,则由PQAM为顶点的四边形就为平行四边形
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将A(-4,0),C(5,3)代入整理得,直线AC的解析式为y=
1
3x+
4
3
∵M在直线AC上
∴M的坐标为(0,
4
3)
在Rt△AOM中
∵AO=4,MO=
4
3
∴AM=
4
10
3
当0≤t<5时,
4
10
3=−
3
10
10t+
3
10
2,解得t=[5/9]
当t>5时,
4
10
3=
3
10
10t−
3
10
2,解得t=[85/9]
(如图,应有此两种情况,本题不需要辅助线,此图仅辅助理解)
故当
5
9s和
85
9s时,A、M、P、Q四点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点评:
本题考点: 一次函数综合题.
考点点评: 此题难度较大,综合运用知识较多.菱形的性质是求解第一问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其为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定义.第二问的整体难度不算太高,但是想得高分很难,因为我们常常忽略P点运动到D点右边的情形,所以对于动点问题养成紧抓题干字眼,考虑遍所有情形等习惯才能让我们的试卷锦上添花.第三问其实向我们传递着一个做综合题的技巧,这一问的思路往往是紧扣上一问的结论的.我们由第二问得到了PQ长度的关系,那么仅仅利用函数的思想就可以轻松的解决第三问结论,如果另当新题,恐怕思路难以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