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竹 影(15分)

1个回答

  • 小题1:许多年前,母亲采撷竹笋、晒笋干。三年前,母亲大病后回到老家,老把竹影看成回家的孩子。今年谷雨后,守候着竹子等候孩子们归来。(每一件事情1分)

    小题2:结构上:前后照应。(2分)内容上:写出了母亲盼望孩子回家的热切心情和愿望成真后的快乐心情。(2分)

    小题3: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照射下竹影浓密,把竹影在一天中的变化写得美妙可爱。(3分)

    小题4:(1)诗中那位远嫁的女子与我们作比,在内容上互相映衬,表达浓郁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2)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意蕴(一点1分)

    小题5:赋予了(1)亲情的纽带和载体。(或:采撷竹笋是母亲让我们回家的借口,笋片成了我们咀嚼乡情的依托。)(2)儿女成长的见证(由小竹笋长成竹子,长成竹影)(答出一点给2分)(3分)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1,即最难。答题一要锁定问题所在段落,二要打开思路,理解选材、组材、剪裁的一般常识,三要注意两个角度:形式(写法)和内容,四要表述精准。

    小题3:试题分析:从第二段“似乎也有一双手一样”“捆”“拉长挤短”等词句看,该处用了拟人的手法。拟人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拟人的作用在于使事物获得人的属性,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还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这就使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从内容上看,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开首部分描绘了美丽温馨的竹林。据此可简要给出答案。

    点评:本题属较难题目,系语文学习和考试的重要内容。答题一要寻本求源,越过字面义,深入理解意蕴,二要从关键词语、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写作手法切入,三要紧密结合语境,句不离段,四要表达简明扼要,有理有据。

    小题4:试题分析:答题首先简要概括出好处。从表现形式和内容看,此句为引用,系直接引用。引诗分四章。诗的内容都是远嫁女儿脑海中的形象活动。细究起来,前后各两章,各成一层意思。开头两章,是远嫁姑娘的回忆,都是关于婚前家乡与亲人的事。首章回忆当姑娘家时在淇水钓鱼的乐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和伙伴们一起到淇水钓鱼游玩,这是多么惬意的事,不可能忘记。可惜眼下身在异乡,再也不能回淇水去钓鱼了,“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次章回忆离别父母兄弟远嫁时的情形。泉水、淇水,逐渐远去;父母兄弟,逐渐远离。离别的场面和离别的情怀,最使人难忘。远嫁的女儿回忆起这个场景,思念之情不可抑止。第一章、第二章共八句,重点在回忆,强调的是思乡怀亲之情。而作者经历正是如此。引用名篇《诗经》可使表达更充分,更有艺术魅力,传达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据此可简要给出答案。

    点评:本题属稍难题目。引用是指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根据所引出处是否明示而言,有明引与暗引之别;按照所引文字与原文有无差异来说,有直引与意引之分;凭依所引出处或主旨正确与否立论,有确引与讹引之异。引用的作用是使表达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文学作品中能够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文章的意蕴。解题一要熟知引用的特点及作用,二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小题5:试题分析:从子女和母亲的关系看,可得知亲情的分量;从竹子和子女的成长经历思考,可得知竹子是我们成长的见证者;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提到“亲情”和“成长”两个关键词。梳理全文内容,理清脉络,即可给出答案。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2,稍难,此类题题型表现为填空题、简答题、图表题等。学生答题要在全面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精准概括,所概括的点要准、全,既不能将一点拆开,又不能将两点合并,其次如果有对概括语言提出“简要”之类要求的,用语还要做到简洁。解答本题一要整体阅读,把握语段的基本内容,二要概括段落大意,三要区分段落之间的关系,四要用语精准。本题题型为简答题,答案语言要简洁,体现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