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 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一共已经发现了约22万颗小行星,但这可能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数这些小行星的直径大于100千米.到1990年代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谷神星,但近年在柯伊伯带内发现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径比谷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发现的伐楼拿(Varuna)的直径为900千米,2002年发现的夸欧尔(Quaoar)直径为1280千米,2004年发现的2004 DW的直径甚至达1800千米.2003年发现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于柯伊伯带以外,其直径约为1500千米. 根据估计,小行星的数目大概可能会有50万.
小行星研究的历史
1760年有人猜测太阳系内的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字系列.按这个系列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个空隙,这两颗行星之间也应该有一颗行星.18世纪末有许多人开始寻找这颗未被发现的行星.著名的提丢斯-波得定则就是其中一例.当时欧洲的天文学家们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国际性的科研项目,在哥达天文台的领导下全天被分为24个区,欧洲的天文学家们系统地在这24个区内搜索这颗被称为“幽灵”的行星.但这个项目没有任何成果. 1801年1月1日晚上,朱塞普·皮亚齐在西西里岛上巴勒莫的天文台内在金牛座里发现了一颗在星图上找不到的星.皮亚齐本人并没有参加寻找“幽灵”的项目,但他听说了这个项目,他怀疑他找到了“幽灵”,因此他在此后数日内继续观察这颗星.他将他的发现报告给哥达天文台,但一开始他称他找到了一颗彗星.此后皮亚齐生病了,无法继续他的观察.而他的发现报告用了很长时间才到达哥达,此时那颗星已经向太阳方向运动,无法再被找到了. 高斯此时发明了一种计算行星和彗星轨道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只需要几个位置点就可以计算出一颗天体的轨道.高斯读了皮亚齐的发现后就将这颗天体的位置计算出来送往哥达.海因里希·威尔海姆·奥伯斯于1801年12月31日晚重新发现了这颗星.后来它获得了谷神星这个名字.1802年奥伯斯又发现了另一颗天体,他将它命名为智神星.1803年婚神星,1807年灶神星被发现.一直到1847年第五颗小行星义神星才被发现,但此后许多小行星被很快地发现了.到1890年为止已有约300颗已知的小行星了. 1890年摄影术进入天文学,为天文学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推动.此前要发现一颗小行星天文学家必须长时间记录每颗可疑的星的位置,比较它们与周围星位置之间的变化.但在摄影底片上一颗相对于恒星运动的小行星在底片上拉出一条线,很容易就可以被确定.而且随着底片的感光度的增强它们很快就比人眼要灵敏,即使比较暗的小行星也可以被发现.摄影术的引入使得被发现的小行星的数量增长巨大.1990年电荷藕合元件摄影的技术被引入,加上计算机分析电子摄影的技术的完善使得更多的小行星在很短的时间里被发现.今天已知的小行星的数量约达22万. 一颗小行星的轨道被确定后,天文学家可以根据对它的亮度和反照率的分析来估计它的大小.为了分析一颗小行星的反照率一般天文学家既使用可见光也使用红外线的测量.但这个方法还是比较不可靠的,因为每颗小行星的表面结构和成分都可能不同,因此对反照率的分析的错误往往比较大. 比较精确的数据可以使用雷达观测来取得.天文学家使用射电望远镜作为高功率的发生器向小行星投射强无线电波.通过测量反射波到达的速度可以计算出小行星的距离.对其它数据(衍射数据)的分析可以推导出小行星的形状和大小.此外,观测小行星掩星也可以比较精确地推算小行星的大小. 现在也已经有一系列非载人宇宙飞船在一些小行星的附近对它们进行过研究:
- 1991年伽利略号在它飞往木星的路程上飞过小行星951,1993年飞过小行星243.
- NEAR号于1997年飞过小行星253并于2001年在小行星433登陆.
- 1999年深空1号在26千米远处飞掠小行星9969.
- 2002年星尘号在3300千米远处飞掠小行星5535.
小行星的命名
在天文界一颗小行星的名字由两个部分组成:前面的一部分是一个数字,后面的一部分是一个名字.每颗被证实的小行星首先获得一个序号,发现者可以为这颗小行星建议一个名字.这个名字要由国际天文协会批准才被正式采纳,原因是因为小行星的命名有一定的常规.因此有些小行星没有名字,尤其是在序数在上万的小行星中有不少没有名字.假如一颗小行星的轨道可以足够精确地被确定后,那么它的发现就被证实了.此前它还没有正式的名字,但有一个暂时名字,这个名字由它的发现年数和两个字母组成,比如2004 DW. 第一颗小行星是皮亚齐于1801年在西西里岛上发现的,他给这颗星起名为谷神·费迪南星.前一部分是以西西里岛的保护神谷神命名的,后一部分是以那波利国王费迪南四世命名的.但国际学者们对此不满意,因此将第二部分去掉了.因此第一颗小行星的正式名称是小行星1号谷神星. 此后发现的小行星都是按这个传统以罗马或希腊的神来命名的,比如智神星、义神星、灶神星等等.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小行星被发现,最后古典神的名字都用光了.因此后来的小行星以发现者的夫人的名字、历史人物或其他重要人物、城市、童话人物名字或其它神话里的神来命名.比如小行星216是按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命名的,小行星719阿尔伯特是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命名的,小行星17744是按女演员茱迪·福斯特命名的,小行星1773是按格林童话中的一个侏儒命名的,等等. 第一颗以台湾人名字命名的是1979年发现的小行星2240的「蔡氏小行星」,作为推崇圆山天文台长蔡章献对天象观测的贡献.其他以著名华人命名的小行星,有文学家之星如「巴金星」、「金庸星」,有科学家之星如「杨振宁星」、「李政道星」、「田长霖星」、航天英雄「杨利伟星」等.
小行星的来源
一开始天文学家以为小行星是一颗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行星破裂而成的,但小行星带内的所有小行星的全部质量比月球的质量还要小.今天天文学家认为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没有形成行星的残留物质.木星在太阳系形成时的质量增长最快,它防止在今天小行星带地区另一颗行星的形成.小行星带地区的小行星的轨道受到木星的干扰,它们不断碰撞和破碎.其它的物质被逐出它们的轨道与其它行星相撞.大的小行星在形成后由于铝的放射性同位素26Al(和可能铁的放射性同位素60Fe)的衰变而变热.重的元素如镍和铁在这种情况下向小行星的内部下沉,轻的元素如硅则上浮.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小行星内部物质的分离.在此后的碰撞和破裂后所产生的新的小行星的构成因此也不同.有些这些碎片后来落到地球上成为陨石.
小行星的构成
通过光谱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可以证明小行星的表面组成很不一样.按其光谱的特性小行星被分几类:
- C-小行星:这种小行星占所有小行星的75%,因此是数量最多的小行星.C-小行星的表面含碳,反照率非常低,只有0.05左右.一般认为C-小行星的构成与石陨石的一种,含碳的球粒陨石的构成一样.一般C-小行星多分布于小行星带的外层.
- S-小行星:这种小行星占所有小行星的17%,是数量第二多的小行星.S-小行星一般分布于小行星的内层.S-小行星的反照率比较高,在0.15到0.25之间.它们的构成与普通的球粒陨石类似.这类陨石一般由硅化物组成.
- M-小行星:剩下的小行星中大多数属于这一类.这些小行星可能是过去比较大的小行星的金属核.它们的反照率与S-小行星的类似.它们的构成可能与镍-铁陨石类似.
- E-小行星:这类小行星的表面主要由顽火辉石构成,它们的反照率比较高,一般在0.4以上.它们的构成可能与一类石陨石(顽火辉石球粒陨石)类似.
- V-小行星:这类非常稀有的小行星的组成与S-小行星差不多,唯一的不同是它们含有比较多的辉石.天文学家怀疑这类小行星是从灶神星的上层硅化物中分离出来的.灶神星的表面有一个非常大的环形山,可能在它形成的过程中V-小行星诞生了.地球上偶尔会找到一种十分罕见的石陨石,HED-非球粒陨石,它们的组成可能与V-小行星相似,它们可能也来自灶神星.
- G-小行星:它们可以被看做是C-小行星的一种.它们的光谱非常类似,但在紫外线部分G-小行星有不同的吸收线.
- B-小行星:它们与C-小行星和G-小行星相似,但紫外线的光谱不同.
- F-小行星:也是C-小行星的一种.它们在紫外线部分的光谱不同,而且缺乏水的吸收线.
- P-小行星:这类小行星的反照率非常低,而且其光谱主要在红色部分.它们可能是由含碳的硅化物组成的.它们一般分布在小行星带的极外层.
- D-小行星:这类小行星与P-小行星类似,反照率非常低,光谱偏红.
- R-小行星:这类小行星与V-小行星类似,它们的光谱说明它们含较多的辉石和橄榄石.
- A-小行星:这类小行星含很多橄榄石,它们,主要分布在小行星带的内层.
- T-小行星:这类小行星也分布在小行星带的内层.它们的光谱比较红暗,但与P-小行星和R-小行星不同. 过去人们以为小行星是一整块完整单一的石头,但小行星的密度比石头低,而且它们表面上巨大的环形山说明比较大的小行星的组织比较松散.它们更象由重力组合在一起的巨大的碎石堆.这样松散的物体在大的撞击下不会碎裂,而可以将撞击的能量吸收过来.完整单一的物体在大的撞击下会被冲击波击碎.此外大的小行星的自转速度很慢.假如它们的自转速度高的话,它们可能会被离心力解体.今天天文学家一般认为大于200米的小行星主要是由这样的碎石堆组成的.而部分较小的碎片更成为一些小行星的卫星,例如:小行星87便拥有两颗卫星.
小行星的轨道
小行星带的小行星
约90%已知的小行星的轨道位于小行星带中.小行星带是一个相当宽的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地带.谷神星、智神星等首先被发现的小行星都是小行星带内的小行星.
火星轨道内的小行星
火星轨道内的小行星总的来说分三群:
- 阿莫尔小行星群:这一类小行星穿越火星轨道并来到地球轨道附近.其代表性的小行星是1898年发现的小行星433,这颗小行星可以到达离地球0.15天文单位的距离.1900年和1931年小行星433来到地球附近时天文学家用这个机会来确定太阳系的大小.1911年发现的小行星719后来又失踪了,一直到2000年它才重新被发现.这个小行星组的命名星小行星1221阿莫尔的轨道位于离太阳1.08到2.76天文单位,这是这个群相当典型的一个轨道.
- 阿波罗小行星群:这个小行星群的小行星的轨道位于火星和地球之间.这个组中一些小行星的轨道的偏心率非常高,它们的近日点一直到达金星轨道内.这个群典型的小行星轨道有1932年发现的小行星1862阿波罗,它的轨道在0.65到2.29天文单位之间.小行星69230在仅1.5月球距离处飞略地球.
- 阿托恩小行星群:这个群的小行星的轨道一般在地球轨道以内.其命名星是1976年发现的小行星2062阿登.有些这个组的小行星的偏心率比较高,它们可能从地球轨道内与地球轨道向交. 这些小行星被统称为越地小行星.近年来对这些小行星的研究被加深,因为它们至少理论上有可能与地球相撞.比较有成绩的项目有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计划(LINEAR)、近地小行星追踪(NEAT)和洛维尔天文台近地天体搜索计划(LONEOS)等.:
在其它行星的轨道上运行的小行星
在其它行星轨道的拉格朗日点上运行的小行星被称为特洛伊小行星.最早被发现的特洛伊小行星是在木星轨道上的小行星,它们中有些在木星前,有些在木星后运行.有代表性的木星特洛伊小行星有小行星588和小行星1172.1990年第一颗火星特洛伊小行星小行星5261被发现,此后还有其它四颗火星特洛伊小行星被发现.
土星和天王星之间的小行星
土星和天王星之间的小行星有一群被称为半人马小行星群的小行星,它们的偏心率都相当大.最早被发现的半人马小行星群的小行星是小行星2060.估计这些小行星是从柯伊伯带中受到其它大行星的引力干扰而落入一个不稳定的轨道中的.
柯伊伯带的小行星
海王星以外的小行星属于柯伊伯带,在这里天文学家们发现了最大的小行星如小行星50000等.
水星轨道内的小行星
参看: 水内小行星 虽然一直有人猜测水星轨道内也有一个小行星群,但至今为止这个猜测未能被证实. Category:太阳系 Category:外海王星天体 ja:小惑星 ko:소행성 ms:Asteroid simple:Asteroid th:ดาวเคราะห์น้อย zh-min-nan:Sió-he̍k-chhe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