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语文人教版的15和20课的文言常识.

3个回答

  • 1、成语: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1)实词(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2)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3)通假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4)词类活用(无)

    (5)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6)一词多义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7)特殊句式

    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4、特别推荐阅读:《孙权劝学》圈点三辨

    《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根据《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改写的.故事的材料精选巧取,言约而意丰.自读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适当做到下列的圈点品味——

    ①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即“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当“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才对.“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具动词意味,读gēng.

    ②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知道”与“认清,识别”的意思.

    ③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研究,今为“治理”义;“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只,今为转折连词.

    ④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⑤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谓吕蒙,后者如鲁肃称谓吕蒙.“大兄”即长兄,文中吕蒙对同辈年长者鲁肃的尊称.

    ⑥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⑦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遂拜蒙母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吕蒙了”,是个判断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老兄你看起事来怎么不能早一点看到它的发展情况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句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肃遂拜蒙母”译作“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拜”后省略介词“于”,是个省略句.

    ⑧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孙权的言语中可见其如何善于劝说,可感其怎样的对吕蒙亲近、关心、期望.这里是国君对臣子的“教训”口吻.鲁肃亲见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情不自禁,说话用了“赞叹”口吻.吕蒙的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态度坦然得当之无愧,话里不乏“责备”口吻.孙权劝得认真,鲁肃与吕蒙调侃得多趣,二者情调不同,三人性格有异.

    ⑨三个层次:劝、学、变 短文剪裁讲究,详略得当.第一层重点突出孙权善“劝”,命令未奏效时,孙权又用自身学习的体会再劝,并驳回吕蒙的借口.第二层写吕蒙“就学”,吕蒙不得已开始学习,至于如何刻苦学习、如何日见长进,文章只字未提.第三层写吕蒙学习后的变化,仅用一个“及”字,引出吕蒙学习的效果.

    ⑩三个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本文是记叙文,按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进行记叙,情节完整,重点突出.对话描写、神情描写(“大惊”)、动作描写(“拜蒙母”)均能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富于情味.孙权的议论(论点:“不可不学”;论据:“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以及鲁肃与吕蒙的“论议”融汇于记叙间,顺应了展开情节和突出主题的需要.

    背诵内容:全文

    词语解释练习:

    权谓吕蒙曰:告诉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事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孰若孤:谁 比得上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蒙乃始就学:才 开始从事

    卿今者才略:语气词,不译

    士别三日:分别

    及鲁肃过寻阳:到 到了……时候

    见事之晚:认清事物

    重点、难点

    五.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2.注意体会作者如何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吃语(yi )齁hou)曳(ye)哗(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间(jian)几欲先走(ji)

    2.阅读课文,试着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文.

    二、导入

    三·作者简介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

    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

    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

    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

    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2.解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

    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

    获得的.本文确切而真实地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

    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生动地再现了表演者摹拟深夜中

    一家四日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发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为

    描写场景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

    三、讲析课文

    1.同学们朗读课文,结合预习作业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串译课文.

    教师强调一些词语意思.

    善:擅长.会:集合.于厅事之东北角:的.但闻:只.乳:

    喂奶.当是时:这.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意少舒:稍

    微.间:夹杂.虽:即使.名其一处:说出,动词.凡欲先走:几乎,

    差点儿.跑.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并要求学生口述课文内容,注意抓时间名词、

    动词和形容词.教师更正.

    2.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口头交流.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介绍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绍表演一家人深夜惊醒的情况及宾客默叹.

    第三段:介绍表演这家人从醒到又睡的情况及宾客情绪的变化.

    第四段:介绍表演失火、救火的经过和宾客惊慌欲跑的神态动作.

    第五段:介绍口技表演结束后的情形.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讨论并归纳:板书

    一、表演前道具简单才技艺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侧面一宾客)

    表现烘托

    深夜惊醒 关注默叹

    醒而复睡 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 惊慌欲跑

    三、表演后 道具简单---强调--技艺高超

    4.明确本文的说明方法.

    讨论并归纳:

    摹状貌,通过再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声音等来达到说明目的.

    文中再现了口技表演所表现的生活画面.作者紧扣文中第一句话“京中

    有善口技者”展开,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口技》一文,作者通过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

    而多变的声响、听众的神态变化,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表演者技艺的高

    超.我们一方面赞赏口技艺人的技艺,同时另一方面也赞赏作者高超的

    文字表达能力.文中成功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Ajue B.jao

    2.曳屋许许声()

    Axu Bhu

    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Aji3 Bji1

    4.盆器倾侧()

    Aqing3Bqing1

    (二)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含义.

    妇抚儿乳() 众妙毕备()

    儿含乳啼() 以为妙绝()

    以为妙绝() 手有百指()

    3.群响毕绝()指其一端()

    满坐寂然()

    众宾团坐()

    (三)选择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1.宾客意少舒()

    A.宾客的意见很少舒心的.

    B.宾客的情绪稍微放松了些.

    C.宾客的心情很少舒心.

    D宾客的心情渐渐舒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

    ·A.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袖子,

    露出手臂.

    B.于是,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振奋得伸出

    了手臂.

    C.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

    起袖子,露出手臂.

    D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振奋得伸出

    了手臂.

    (附译文)

    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人大摆酒

    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帷幕,这位表演口技的

    艺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

    木.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帷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

    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只听到远远的深巷里一阵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哈

    欠,伸着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

    也被吵醒.妻子手拍着孩子,给他喂奶.孩子口里含着乳头还是哭,妇

    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哼着哄他睡觉.床上的又一个大孩子也醒了,呼

    啸如叨地说个不停,就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哄孩子的

    哼哼声,小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声,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

    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场

    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

    了.

    没隔多久,丈夫的鼾声响起来了,妻子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有一

    会儿停一会儿.微微地听到老鼠悉悉索索地寻找东西吃,盆碗等器物打

    翻的声音,妻子在梦中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

    把身子稍稍坐正了.

    突然有一个人大声喊着:“失火啦!”丈夫起来大叫,妻子也起来大

    叫,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刹那间,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来,成百上千

    的小孩哭了起来,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来.中间夹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的声音,烈火燃烧而发出的爆裂声,呼吁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

    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子时

    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在火中抢夺物体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应

    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上有上百

    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

    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种情况下,客人

    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

    直科,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掉帷幕一看,里面仍只有一

    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