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中,为什么作者撇不开这个老人?请尽可能的说明原因,

1个回答

  • 《品质》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写于1911年的短篇小说,这部小说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格斯拉生活在工商业日益现代化的英国社会,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在大公司的挤压下,格斯拉的生意不断下滑,哥哥因此想不开而死了,生活艰难的格斯拉也“经常断炊”,最终竟饿死了.格拉斯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作为一个穷苦的鞋匠,格斯拉把制作靴子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品质》写格斯拉“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有点僵硬和迟钝”“瘦弱”“苍白”“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把外表的平庸与内心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并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于人物精神境界的提示上,这样不擅交际却严肃认真的鞋匠格斯拉就形神兼备,如在眼前.叙事平淡,语言朴素,通篇都无惊人之笔,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都蕴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品质》着重刻划格斯拉兄弟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在工作上,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但读者内心怎能不充满了愤怒和悲哀?尤其是格斯拉饿死前精工细作了最优质的靴子一节,表现了劳动者对自己技艺的深厚感情,尤为感人.这部作品启示我们:不管遇到怎样的困境,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而是要坚守高尚的道德,做人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