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
答:(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
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嘲讽、怀疑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的某些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2.文章安排河曲智叟讥笑、阻止愚公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将智叟的畏难态度与愚公的坚持不懈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愚公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4.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对显示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作用.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