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 中学英语红色革命小故事 演讲稿

1个回答

  • 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运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之一,许多国家都把英语教育视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中国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中小学的英语教育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起起伏伏,走过了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1978年至今,英语教育在我国的中小学呈现出了直线发展的趋势,英语逐渐成为中小学校的主要基础课之一,与语文、数学等学科同等重要.

    30年间,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0年):英语教学大纲研制工作启动.当时,我国的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还基本处于起步状态,教学大纲的制订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还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冲破“左”的思潮束缚.

    这一阶段,我国共制订了4个英语教学大纲: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0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年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第一阶段的大纲修订与第二阶段的大纲编订实际上有一段并行的时期.

    仔细分析第一阶段的4个大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以下进步:一是外语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得到确立,外语成为我国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从1983年起,凡学过外语的初中学生,报考高中要考外语,成绩百分之百计入总分.到了90年代,外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英语更是在社会上受到了空前重视.二是注意到了外语教育的差异性.在大纲设计时,考虑到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起点.三是明确了英语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基本训练的途径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纠正了不顾英语教学规律突出政治的做法.四是强调了外语教学的实践性,提出了“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听、说、读、写综合训练,阶段侧重”、“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等教学策略与方法.从4个大纲教学方法侧重点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大纲设计者在教学观念上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只重知识而忽视能力的观念,认识到教学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课文教学中改变了“见树不见林”的毛病,提倡把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教,注意其中的语言知识,更注意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并且掌握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更好地掌握整篇课文;在测试方法部分,第一次提出了“不仅要进行书面检查,而且要测试听力和口语能力”.五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并且提出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方面,主要还是侧重教的方面.

    第二阶段(1988年至2000年):认真总结我国历史上中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经验和教训,广泛借鉴国外的研究资料,特别吸取了欧洲共同体国家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研究的成果,引进了交际语言教学的思想,还大胆采取中外合作编写中学英语教材的形式,对我国英语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阶段,我国共制订了6个英语教学大纲:1988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1993年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两省一市试验用)》,2000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这些教学大纲较之于第一阶段而言,体现了一个演变、进步与发展的过程,而绝非“破旧立新”,主要体现了科学、规范、开放、完整等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化.

    在教学目标上,不仅提出了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等方面的要求,甚至把非智力因素(兴趣、信心、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放在首位.这一系列变化足以见证,英语教育的目标在由单纯传授知识向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方向转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应试的影响,大纲精神的贯彻遇到了不少困难.

    在教学观念和方法上,第一,明确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第二,一方面为了加强听、说,改变传统的“聋哑英语”现象,另一方面为了改变仅仅依靠课堂甚至仅靠课文教学的现象,增加语言习得的量,提出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综合训练,阶段侧重”.第三,为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1992年以后的大纲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改成了“指导”作用,指明教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各个教学大纲还都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研究中,开始出现了由研究教法转向研究学法的趋势.

    不过,当时仍然以研究教法为主,对学生的学法重视不够.学生依赖教师、课堂和课本,他们的自主和探究精神发挥得不够.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大纲要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根据大纲编制出的教材不再是独立的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套系列教材,不仅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阅读和听力训练材料,还有挂图、录音带、幻灯片、录像片、VCD、CD、DVD、计算机软件等.系列教材使教学立体化,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语言材料和标准的语音、语调,有助于正确模仿,而且提供真实自然的交际情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英语,强化记忆,还能促进学生用英语思维,培养他们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1999年秋,实施初、高中英语大纲的第一批学生高中毕业.对这批高中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发生了5个方面的转向,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主体,从知识型教学转向能力型教学,从机械型操练为主转向兼用言语活动,教学语言从汉语转向英语.英语课程发展速度很快,成绩和进步有目共睹.可是,当时我国已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我国的总体英语水平与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所需要的英语水平相距甚远.要迅速有效地提高英语教育的水平,关键还在中小学,深化基础英语课程改革仍是当务之急.

    第三阶段(21世纪初期):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这个阶段英语学科制定了两个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义教普高课标)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普高课标).这两个课程标准是吸收国内外外语教育研究的成果,结合我国英语教育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研究制订的.课程标准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明确地提出外语课程在构建人文素养方面的价值及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明确了英语课程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性质.

    课程标准把义务教育小学、初中的课程与高中课程统筹考虑,提出了第一至五级的目标体系,并与高中课程的第六至九级相衔接.高中七级为所有高中学生的毕业要求,八级和九级供有兴趣和有潜能的学生选修.此外,高中还设有任意选修课程.这些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为学生实现个性化的选择创造了条件.

    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虽然以往的教学大纲也提出了思想情感、道德品质、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要求,但对英语课程价值的认识主要以英语的工具性为基础,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而课程标准则把英语课程的目标扩展到5个方面,特别是思想情感和学习策略,重视英语的人文性,有利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普高课标还强调培养高中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课程标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倡导通过感知、探究、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课程标准采用活动途经,促进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这些新的理念将会对我国的中小学外语课程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必然会与传统的观念产生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