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我”和“吾”有什么区别呢

2个回答

  • 我和吾,在古汉语中均为第一人称代词.《说文》:我,施身自谓也.吾,我,自称也.

    但在上古时代(先秦),“吾”和“我”在语法上是有分别的.“我”既可以做主语,也可以做宾语,还可以做定语;而“吾”不用于动词后面作宾语.即只能用作施动者“吾……”而不是“……吾”的格式.

    可以看一下其字面意义和秦汉散文中的事例,如:

    我,施身自谓也.——《说文》

    观我生.——《易·观卦》

    万物皆备于我矣.——《孟子·尽心上》

    又如:我见犹怜(形容女子容貌姿态美丽动人);我家(自己.我们家);我侬(方言.我)——按:三代以前,“吾”和“我”在语法上有明显的分界.“吾”不用于动词后面作为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

    又指自己一方如:敌我友;我曹(我们);我辈(我等,我们) 等.

    所以,“吾”是古文中对自身的一般通用代词,常和“余”能互换且用法较单一,变化较少;而我则具备上文所说的多种用法,并有一种不成文的习惯——如与人交谈中明确的自称“我”,会被人当作“下里巴人”看待,正如现代人对“俺”的看法一样.这里单指的是,明确的自称“我”,即指本人,或向他人介绍自己时自称的唯一一种情况.

    而将“我”作为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的是“鲁迅”先生.自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得到推广,“我”也在口语和书面中逐渐代替了“吾”而被更广范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