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关于文中描述的事件,万芳和父母的想法各是什么?

1个回答

  • 人物分析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羚羊木雕.围绕羚羊木雕写出了两种人物:一种人物属于成人世界,即上一代人物,有妈妈、爸爸、奶奶、还包括万芳的妈妈;一种人物属于少年世界,那就是“我”和万芳.这两种人物通过羚羊木雕的纠葛,各自展示出其内心世界.这就是作者在本文中表现人物的最大特点.“我”和万芳这一少年世界的人际交往,文中表现出来的这两个少年朋友的情感是纯洁的、真挚的、无私的.两人上幼儿园时就形影不离.“我”的裤子被树权划破了,两人换了裤子穿.这一典型的事例生动地表明了万芳是“仗义的”.有了幼儿园时的概括叙述,又有“换裤子”的典型事例描写,“我”对万芳的羚羊的赠与,就毫不奇怪了.“我”看到“她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毫不犹豫地“递到她手上”,并说:“咱俩永远是好朋友”.可见两个少年朋友是以“友谊”为重的.尽管这样,万芳也没有忘记送给“我”一把“弯弯的小藏刀”.成人世界里写了四个人物,爸爸、妈妈是站在一起的,他们都反对“我”把羚羊送人.对“我”的一系列问话说明了她追查羚羊的最初动机是怕孩子拿去卖,怕孩子学坏,这自然是关心孩子.当孩子说出是送给最好的朋友时,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随便送人”;爸爸,话虽不多,但重点突出,那就是“贵重的东西”,不能“自作主张”.从父母二人的态度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待这件事的着眼点是:“贵重”,“没有允许”.“贵重”说明父母重的是财物;“没有允许”,说明父母强调了家长的尊严.对于这两点,我们在理解时,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反对.在一般情况下大人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珍惜财物,特别是送人贵重的礼物,要经过大人的允许,这都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父母没有理解孩子的心情,没有尊重孩子的感情,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还需要进一步耐心的说服,从道理和感情出发,与孩子心灵沟通,而是简单粗暴,用封建家长式的命令,这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形成尖锐的冲突.万芳的妈妈也属于此列,甚至比“我”的爸妈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仅用命令的口吻,而且采取体罚的形式,毫无情理可言.奶奶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对追回羚羊采取了调和的态度,说明奶奶更懂得孩子的心理,也更通情达理.也许对那么名贵的木雕距离更远一点,奶奶的态度更客观.从这里,本文写出了奶奶和父母这两代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透出了孩子的情义在成人世界里是有根基的、有呼应的.